灵宝民间刺绣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并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丰富多样,寓意吉祥。灵宝的民间刺绣多属生活实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窗帘、被面、帐沿、幼儿兜肚、童帽、手帕、袜底等等。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凤戏牡丹”等等。
2、传播爱情,表现母爱。灵宝又是戏曲艺术之乡,各种民间戏曲如“道情”、河南梆子”,还有“皮影戏”等,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中缘”、“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均被姑娘们精心绣制在荷包,枕头顶、门帘、帐沿、被面、床沿上。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寄托着姑娘们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快乐心情。妇女们给子女们绣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倾注了全都的母爱。
3、灵宝的民间刺绣与灵宝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民问的风俗习惯给灵宝民间刺绣刨造提供了充分显示妇女勤劳、智慧的机会和条件(婚丧嫁娶和重大节日),过来说,民闻刺绣又给当地的民风、民俗埔承了美好、神秘的色彩。
在灵宝县,根据不同的节令和时尚,妇女们根据婚姻爱情和子女健康这两件大事,绣制出具有不同内涵、不同内容的绣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临门,因此必须是“蓝缎鞋、绣红花,过了门就当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须要布置得红火、喜庆。又是什么样儿呢?“鸳鸯枕、龙凤帐,红绸子门帘绣风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有民谣为证:王小姣作新娘,赶绣嫁忙又忙。一更绣完前大襟,牡丹富贵开胸膛;二更绣完表四角,彩云朵朵飘四方;三更绣完罗衫边,喜鹊登梅送吉祥;四更绣完并蒂莲,夫妻恩爱喜洋洋;五更绣完龙戏凤,比翼双飞是鸳鸯。妇女生育“作满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头靴,虎头帽,绣花兜肚,相公帽(都离不开刺绣)。
五月“端阳节”是汉民族的重要节日。民谣说:“五月端阳太阳红,做个香袋驱毒虫。”灵宝农村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和巧手婆婆们一齐动手,绣出各式各样儿的“香布袋”,什么“八仙”、“十二生肖”、“孙悟空”、“搬脚娃”、“抱桃娃”,以及“鸡心”、“寿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里装满苍术、白芷等芳香药料,既能驱除蚊、蝇毒虫,又香气袭人。姑娘们精心绣制是为了送给情人,作为爱情的信物。母亲们精心绣制,是为了保佑子女们平安、健康。
4、完整地保留、继承了刺绣的传统技法。灵宝民间刺绣代表性的针法是“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除此以外,经常使用的针法还有“包针绣”、“纳纱绣”、“平针”、“盘金”、“补绣一”等等传统技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绷花”和“补绣”技法。
绷花,是以针引单线,廖廖数针作放射状,绣出生动的花朵,虽属辅助技法,但却在绣品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针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严的虎的额头上和两肋处各绷一朵小花,使凶猛的狮虎露出几分憨态,形象十分逗人喜爱。
补绣,在绣品中运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出的物品,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补绣”又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填补绣”,其手法类似“叠绣”,是采用布、绸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针将图案花边周围锁边绣牢,从而使图案纹样凸起,出现立体的效果。这类绣品多见于儿童兜肚、枕头顶、童帽上;“挖补绣”,技法较为复杂,通常以白色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纹样,用刀刻去图案不需要的部位,并在缕空处衬以鲜艳的各种布料,这种挖补绣法,在黑色纹样中衬托出色彩鲜艳的图案,对比强烈、明快,根出效果。这种绣法多使用在绣制鞋垫、袜底等生活用品中;“留边叠绣”,此种绣法技法繁杂.其手法是先将剪好的原样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贴起来,再拼贴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为主),再用各种色彩线,由图案中心向外用平针绣实。绣制时,在纹样的边沿均匀地留出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衬托在色彩缤纷的图案底料上显得十分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