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偃师市第三届西亳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一批民间艺术家各自带着绝活亮相舞台。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偃师市诸葛镇刘井村71岁薛永山带来了薛氏石刻。
刘井墙头屋后多石头,更多斧剁雕凿痕迹。采石岗远近村庄不少,把青石头凿成艺术品的却只有刘井村。这一点连刘井人也觉得奇怪。偃师县志人物志第二条介绍刘井刘孟秋从事石雕“迫于生计”。 过去石工地位低,连作品都不让署名。这导致刘井石刻精湛独秀却长期默默无闻,到上世纪,才逐渐被外界所知。
薛永山之父薛肯堂石工作品更是令人惊叹:创建千唐志斋的张钫之父墓志,国学太师章太炎撰文、魏碑书圣于右任丹、精长篆书的吴昌碩撰盖,世称“三绝碑”。另有华山《毛女洞碑记》、魏碑《伪北魏比丘尼慧静墓志》、《瑶光寺尼慈云墓志》等。相传洛阳书法家李振九书写碑文,只让薛肯堂雕刻,堪称双璧。而于右任经过洛阳,还专门要和薛肯堂见面。薛肯堂终年48岁,李振九为他撰写了碑文。
这时薛永山五岁,跟着三叔薛隆堂读诗书,学书法,在薛氏石刻这所“大学”学习了13年,熟练掌握了篆、汉隶、魏碑、行、楷、草等字体,以及隋唐名家的字迹刀法,后来还钻研甲骨文。叔侄二人肩挑石门墩去关林赶集,出人意料,年纪轻轻的侄子刻的门墩竟然先卖出去了,他用那钱买了二斤肉。
1962年,刘井村用上了电,当了电工的薛永仍然刻苦练习石刻艺术。龙门大桥石刻构件的雕凿更是偶然,在洛阳一机械厂任采购员,薛永山抽空骑自行车从洛阳市区跑到伊河畔的龙门石窟,参与修复。
陈毅手书的“龙门”,铁划银钩,俊秀风流,薛永山刻成后,在场石工当场叫绝。全世界千万人游客仰视着走近千年石窟。
薛永山与二十品的缘分,更多来自家传。薛肯堂收藏清乾隆以来诸多龙门造像碑刻拓片。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二十块书法岩刻,是从汉到唐书法数百年衔接传承的代表作。魏碑的峭拔雄健,镌刻十分不易。薛氏父子刻魏碑,通篇下来风格浑然如一。为了精细传神,薛永山师傅甚至采用一种费心费时的“双勾”工艺。
薛永山设计了洛阳邙山烈士陵园的石狮、石人以及70余通横碑。当时雕刻底座时,薛永山凭经验纠正底座尺寸。还有曹靖华手书的洛阳师范学校纪念碑、白少傅修香山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薛永山的工具,锤、錾、扁刀、剁斧等,大小型号,不下百件。村里人手头有好钢,会送给薛师傅打制上好工具。 看着精美的石刻,你很难跟手上拿的粗硬沉重的工具相联系。
2006年7月,薛永山被授予“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是全省石刻领域唯一的一人。
但如今采石岗已成采石坑。村里只剩薛永山一个人还能拿着锤錾敲敲打打。石材也要从府店“进口”, 一件黄绿斑斓的石刻佛头用材,则来自嵩县。
“大青石能雕佛像,也能烧好石灰。”薛师傅说, “真正原因是年轻人不愿学。”薛永山有点遗憾。
图一为薛师傅的工作台。
图二为得意之作。
图三正在认真雕刻的薛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