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非遗•寻宝之旅”调研队队员在认真向贾志亭老师学习泥绣球制作工艺
郑州市非遗研究中心泥绣球传承人贾志亭老师向中文系实践队员介绍泥绣球制作工艺
7月6日,中文系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队“寻宝之旅”调研小分队,冒着炎炎酷暑来到郑州市中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泥绣球进行调研学习。
此前,实践队员们通过不断地寻访、收集资料。终于找到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绣球的第二代传承人——贾志亭。得知实践队员的来意之后贾志亭兴致勃勃的向他们讲解了泥绣球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泥绣球繁多的制作工序,从备好土料到制成成品,需经过揉泥、团球、捏平、团光、画图、雕刻、保养、烧结等几道工序,一般要历经三周的时间。随后他还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许多他亲手制作和珍藏的泥绣球,其中最令他满意的是一盒“双龙戏珠”,让实践队员们领略到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的魅力。
贾爷爷展示完他的“双龙戏珠”,欣喜的笑容消失了,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能来这‘寻宝’,我很高兴,我又看到了‘非遗’的希望。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非遗’却正在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非遗’。”实践队员们都为贾爷爷不遗余力传承“非遗”的精神而感动。
当谈到梦想时,贾志亭说他的梦想,是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建一个泥绣球文化工作室,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濒临灭绝的泥绣球文化,学习并传承他们的手工技艺。有梦就有希望,有理想就有动力,只要不放弃,终会到达自己想要抵达的理想之岸。在这位六旬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精神,有梦想,就不言弃。
此次“非遗”调研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实践队员们的视野,增加了实践队员们对“非遗”知识的积累,更加唤醒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非遗”的保护与宣传意识,增强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其保护学习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