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钊作品《恩爱百年》
张克钊
人物简介
张克钊,生于1973年,镇平县人,独山玉界首位“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任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2009年,作品《心路》 获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最佳创意奖,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银奖,《梦鼓》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银奖,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2010年,作品《大唐飞歌》 获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 ,玉星奖金奖。《中国娃》获中国玉石雕天工奖银奖,《饭晌》获中国玉石雕天工奖最佳创意奖。2011年,作品《转动的童年》获第七届河南省陆子冈杯玉雕精品展银奖,《拽》获2011年第七届河南省陆子冈杯玉雕精品展最佳创意奖。
“顽石无性,巧手可治”。 古人把琢玉称之为治玉,认为每一块璞玉都是有灵魂的。作为独玉界首位国家级玉雕大师,在张克钊看来,要把独玉的灵性发挥到极致,就该让独玉中最不起眼的黑白料来“说话”: “独玉是大自然馈赠南阳人的瑰宝。对独玉魅力进行再发掘,是南阳玉雕人的责任。”
求独创 黑白独玉赋创新灵感
今年39岁的张克钊做玉雕已近20年,在全国玉雕界小有名气,但是仍保持着质朴的农民本色,不善言谈。他告诉记者,当初走上玉雕之路,是由于家里生活拮据。“在乡下人眼中,学一门手艺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刚开始做的是翡翠,虽然就经济上来说,做翡翠比做独山玉要好得多,可做久了,就觉得自己是个匠人,是赚钱的机器。正在寻求突破之时,镇平县玉神公司总经理刘晓强邀请他开发创作独山玉作品。机缘巧合,张克钊与黑白独玉的“对话”就此展开。
“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张大千大师的这句名言,张克钊甚为推崇。南阳独山玉多样的色调为雕琢各类工艺品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而张克钊被独山玉里常遭人废弃的黑白料深深吸引:“黑白料清如带雨梨花,素如水墨白荷,有朴素之美。名曰黑白,但并非单调。墨分五色,黑中含之。白非一种,青灰衬之。即便不做雕琢,亦是玉苑中的一朵奇葩。”
就这样,村子里纯真的孩童,说鼓词的邻居大伯,推石磨的老母亲,摆棋的大爷都成为张克钊的模特。这种特立独行的创作特点,是充满挑战性的,张克钊没有传统的模式和蓝本可以参照,但每一次尝试,都给他带来欣喜。
从早期的《妙算》、《恩爱百年》,到现在的《饭晌》、《乡村旧事》、《童年系列》,张克钊都采用黑白独山玉料进行构思创作,农村、农民,乡情、乡俗是张克钊灵感永不枯竭的源泉。渐渐地,独玉创作于他而言已不是一种职业,而是无可取代的精神寄托。
做精品 铅华洗尽展闲适诗意
张克钊现在进行的童年题材,都是他儿时的感受,这是一些成年人再冥思苦想也虚构不来的。
心无城府,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是同行对张克钊的评价,这也让他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别样的快乐,而不是心力交瘁。如他说的:“这些清贫的童年生活在一些人看来或许太不值一提,但孩子所特有的天性是不分时代的。”
在张克钊的工作室中,记者观赏到他创作的童年系列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大去当兵》。它用独山玉的黑白料做成,在遍布青苔的土坡之上,三个小伙伴正点评面前的玩具坦克,透过作品仿佛能听到稚嫩的童声,让人怀念儿时的岁月。作品的俏色运用出神入化,裤管上沾的泥土、手中的纸飞机、握于背后的大刀等细节,将玉料的特征发挥到极致。而作品《拽》则截取孩童学骑自行车的一个瞬间,将玉料的白色部分雕成孩童的手和脸,另一只手插裤袋, 单手扶把,露出手表,一脚撑地,双眼眯起,嘴角带笑,一副志得意满的骄傲神情,将人带回那纯真的童年时光。
张克钊向记者提起,有一次,一个朋友带着几个从大城市来的人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当时有一件已完成的作品,是一童子穿着黑色粗布棉衣,端着碗在村子里边吃边走的情景。其中一个客人很吃惊地说:“你看这小要饭的,多好看。”他立刻纠正:“过去的农村娃都不在家吃午饭,这是我童年的幸福回忆。”也许,张克钊的创作动力,就是让曾经的农村娃能回望过去单纯的小幸福,让城里人也能对守拙归田的闲适多一点认同。
表真情 “独玉若妻”雕动人故事
“我手表我心”,真情是张克钊作品中特别看重的。张克钊曾有缘得到仵应汶大师的教诲,仵大师对他说过:做玉不光用手去做,而要用心去做。这句话让张克钊受益良多。
张克钊的代表作品《恩爱百年》,描绘的是“乡村老太太为老伴修脚”的场景。灯光下,老头左手拿着烟袋,右手打着手势,一足置于地,一足搁置于已经溢水在外的木盆上,正在津津乐道地向跟前的老伴讲述着什么,老太太前倾着身子对老伴的讲述正投以会心的微笑,手摸着老伴的脚趾,在为他修脚。张克钊说,这作品表达的就是对已去世老母亲的深深眷恋。“我多么希望母亲能活到一百岁,然而,现实却辜负了我。我只能把对母亲深深的爱倾注在这件作品上。张克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独玉如妻》。正因为视玉若发妻,他才能用他技艺高超的雕刻手法,将美好瞬间雕刻成永恒,才能在大型拍卖会上,为独玉打出响当当的名号。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在仓央嘉措的诗中,张克钊找到获奖作品《心路》的灵感,描绘出两位藏民在朝圣途中艰难跋涉的场景。而在艺术的追求上,他也和仓央嘉措追寻心中美好圣洁的情感一样,执著地追寻着那份内心深处的感动。他说,这份感动,应该属于传统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形态综合而成的一种气场,深深地吸引着他、滋养着他。
“我在寻找的途中行进。”张克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