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萍:把小手艺做成大产业
2013/8/1 17:01:4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一双鞋垫能卖100多元,一位农村妇女剪纸一年能挣1万多元,布老虎鞋、绣花枕头、皮影雕刻等普通的手工制品能堂而皇之摆到北京“全聚德”烤鸭店里,深受北京市民和外国游客的喜爱……濒临消失的河南灵宝古老民间文化,通过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步成为当地一个新兴产业,带动群众发家致富。这个能人就是河南省灵宝市五亩乡的郭丽萍。
1970年,郭丽萍出生在灵宝市五亩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从小就对剪纸、绣花、布艺等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时,她就能为结婚人家剪出各种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喜”字。1988年,郭丽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河南美术学院,学习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她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了家乡,成了一名乡镇干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在下乡之际,她经常和一些民间艺人共同探讨工艺品制作技巧,汲取民间文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曾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2000年,她加入了中国剪纸学会。1999年6月19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和温家宝来灵宝视察,郭丽萍现场为他们表演剪纸艺术,5分钟剪出一幅《蛇缠兔年年富》作品赠送给他们,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6年底,郭丽萍接到通知,让她尽快为河南省即将举行的“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准备一批具有豫西特色的文化艺术品。她加班加点地投入工作,只用三天就完成了任务。当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看到郭丽萍带来的剪纸、皮影雕刻等精致的手工艺品时,大加赞赏。他鼓励郭丽萍要把灵宝民间文化作成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徐书记的话像甘霖一样滋润着郭丽萍的心田,点燃了她多年的梦想和希望,使她萌生了创办公司的念头。但是创办公司谈何容易!资金在哪里?产品在哪里?市场在哪里?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她。但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郭丽萍始终牢记徐书记的嘱托:一定要把公司办起来。她开始从最难干的事情干起。她让丈夫变卖了生意兴隆的手机店,带上资金和她一起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考察市场,联系买家,寻求合作伙伴。在北京开拓市场令她最难忘,也使她收获最大。
2007年2月,她在北京已考察了半个月,带的钱快花光了,但仍没能打开销路。一天,她转到北京“全聚德”烤鸭店设立的民俗展销厅里,看到一套十二生肖的剪纸作品标价580元。她心生一计,故意口出“狂言”激怒服务员:“这么粗糙的剪纸敢卖580元”。不知真相的服务员果然上当了,反唇相讥:“你说粗糙,那你能剪出来吗?”郭丽萍说:“能!不信你拿剪刀和红纸来。”她当场剪了一套十二生肖,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这番较量吸引了一大群游客围观,还“惊动”了展销厅的经理。了解情况后,这位经理决定和郭丽萍一起到灵宝进行实地考察。在灵宝,这位经理看到郭丽萍拥有一个300平方米装潢豪华的展销厅,不仅设有剪纸、布制品、皮影雕刻等8个品种齐全民间工艺品展销室,而且还有休息室、装裱间、培训教室等一应俱全。同时,他了解到灵宝不仅民间艺人多、水平高,作品精美,而且价格低廉,当即与郭丽萍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随后,她先后在上海、广州、杭州等8个城市设立了展销厅或建立了产品代销机构。2007年6月,郭丽萍正式注册成立了灵宝市尹庄镇艺苑民间文化传承有限责任公司。
有了广阔的市场,还必须要有充足的货源和精致的产品。为此,郭丽萍成立了灵宝民间文化艺术协会,把农村一些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吸收为会员,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别建立了档案和联系方式。一些偏远山区的老太太得知后,纷纷拿着自己的工艺品找上门来,她是来者不拒,统统收下。现在,该市80多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都加入了协会,成为她公司中的一员。郭丽萍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采取“公司十农户”的松散式管理:需要货时,她给这些会员打电话分配任务,做好后送来,实在不方便的,她就上门收购。尹庄镇东车村农民王欠草,以前不会剪纸。2005年参加郭丽萍举办的剪纸培训班后,学会了剪纸。每年农闲时她就到附近各村打听谁家的孩子结婚,老人过寿。然后根据对方需要,剪出来喜字、寿字等各种图案,每年收入1万余元。现在在尹庄镇,像王欠草这样的农村妇女有300余人。农闲时,她们挎着篮子,拿着剪子,走村串户,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每人每年平均收入3000元。在郭丽萍的带动下,古老的灵宝民间文化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剪纸、鞋垫、布老虎鞋等民间手工艺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者:卢新松;王高鸿;段景波【原标题:郭丽萍:把小手艺做成大产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200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