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碧这种自觉的文化追求,早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他20岁进济源县盘砚厂,师承牛明初先生。牛明初刀工精细却不墨守成规,其作品既有民艺的纯真质朴,又有文人书画的高雅清秀。这种风格在张书碧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张书碧并不满足于技能的精进,一边努力雕刻实践,一边坚持不懈地记录整理传统制砚工艺,先后写作编著了《中国天坛砚》、《盘谷砚谱》等多本著作,其中《中国天坛砚》2001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优秀学术著作奖”。
张书碧说:“写《中国天坛砚》,快把我弄成神经病了。啥资料都没有,参考都没地儿去参考。”
著书立说,他做的是件开拓性的工作,只能自己从头干起。拿着地质图,他在济源的太行、王屋山区从最东面的羊肠结到近二百里外的黄背角这一区域内的崇山峻岭,进行有计划考察,有一回当他奋力登上一座山峰时,发现立足处只有一米见方,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太险了,他惊呆了,等他缓过神向四周观察,发现这险绝之处正是山西高地与华北平原典型的断裂带——盘谷断层。正是这一连绵30多公里的盘谷断层,使得距今6亿年的盘谷砚石得以从深深的岩层中显露于世。
博览群书,著书立说,使他具备了开阔的文化视野,之后才有一系列创新的作品,直至“黄河神龙巨砚”的诞生。
张书碧说:“我的作品,有可能被历史湮没,但也有可能流传下去。”讲这话时,他不乏自信。他内在的刚至此显现无遗,对文化理念的执著,使他一路坚定地走下去。
刚中带柔张开泰
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张开泰,是个典型的北方大汉,自然能给人刚的感觉。
1973年5月,他拜名艺人牛明忠为师,牛明忠刀法精深,透刀、旋转刀等技巧被人称绝。张开泰继承、发展了师傅的刀法,并运用了玉雕的多种工具使刀法更为精细。他的雕刻技艺以浮雕和高浮雕为主,雕刻图案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多种刀法并施。
讲起刀法,张开泰兴致勃勃地说:“凡雕刻,刀不能直着过去,像画画一样要一波三折,这样才有韵味。手腕一动,力度要恰到好处,这是旋转刀。透刀就是透雕,雕砚时有些地方要镂空,但不能镂空太多,否则砚台不结实。”
张开泰继承弘扬了天坛砚喜庆祥和的历史题材,其作品“大型云龙砚”、“龙凤呈祥砚”集现实与浪漫于一体,分别获得河南省“艺术博览会”金奖、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
想看张开泰的好作品是难的,“留不住,出件好东西就给人买走了。”张开泰说。他的“龙凤呈祥砚”现在只能看图片:砚台不大,高30厘米、宽35厘米,砚池里头刻着龙,龙头朝上。砚池上面刻着凤,凤身上浮云缭绕。他的龙,有鹿角鹰爪马鬃鱼鳞,他的凤,有鹦鹉嘴锦鸡头鸳鸯身鹤的足大鹏的翅膀和孔雀的羽毛,极具传统意味。
张开泰说:“仅龙凤呈祥就能变化出好多种来,因为龙凤图案具有高度的艺术装饰性,可以随意曲折、变化。”
张开泰的作品固守传统,讲求实用,这成了他自觉的美学追求。这种坚持充分体现了他刚的一面。他说:“我做砚,一定要把它做得又好看又实用,墨池开得大大的。”他两次转述画家黄胄的一番话:“好砚不要雕太多东西,实用,下墨快就好。雕也要雕在砚台外侧,不要雕在上面。”
在张开泰的工作室里,我见到一件他刚完成的作品:砚台是青绿质地,整砚是一片翻卷的荷叶,砚池上部雕着荷花,还有未完全打开的小荷叶,荷叶下有更细小的游鱼,砚池一角是两只小螃蟹,好一幅荷塘清趣图。张开泰解释说:“荷与蟹是和谐之意,荷花与鱼则是年年有余之意。”还是最传统的隐喻和象征,只是我从作品上那些柔软清丽的线条里,看到了张开泰刚中带柔的一面。(记者盛夏文图)【原标题:“文房至宝,河南三砚”系列之三 “刚柔相济”砚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