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神嘴马大吹

2013/7/11 11:23:40 点击数: 【字体:

神嘴马大吹

    42岁的民间艺人马大吹有个梦想,就是想将中国的民间吹糖艺术,吹向全球,再吹一个世界非物质遗产出来。

    每有顾客光临,这位身着宋装的瘦小生意人,总会在嘴不忙活的时候,说上一阵子他的梦想。有哈哈笑的,有鼓励的,也有奚落的。无论何种反应,这位看起来非常精明的生意人,都会眯着眼睛,笑嘻嘻地回应。因此,他的摊位前总会不时传出笑声。

    “河南人不会吹牛,我会吹。我马大吹有名声。”他总会这么毫不谦虚地说。

    的确,他“吹”出了名。他吹到过马来西亚、泰国、美国等地方。吹得外国友人连声称赞,据说,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何鲁丽等,也都夸他“手艺好”。

    在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中,马大吹只占了一个小摊位,但内里另有乾坤:一本相册、一个签字本和一个名片夹。相册中,有国内外一些政要、明星、主持人和他的合影;签字本中有他们的墨宝;而在名片夹中,则留存着各色顾客的联系方式。马大吹时常将这三样宝贝拿出来,让顾客一一翻看。因为翻看的人多了,相册封面的塑料薄膜已经开裂。

    1999年之前,马大吹并没有这么大的名声。那时,他还名叫马谦堂,只是滑县老店乡岳村集村一个会吹糖人的生意人,凭着自己祖传的吹糖人手艺,在大江南北混饭吃。

    “这个手艺不好学。”回忆起自己的学艺经历,马大吹感慨道。

    学吹糖人之前,他是一个货郎,每天手摇拨浪鼓,向村里的妇女兜售针线,向年轻的姑娘推销红头绳,向小孩叫卖糖块。干了几年,钱没赚着,受的气倒不少。于是,他回到老家,跟爷爷学起了吹糖人。

    第一步是学熬糖。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活儿,火候并不好把握。为把糖熬到不粘不黏,他练习了一两个月。

    一吹一捏最见真功夫。一团熬好的糖,揉揉捏捏,吹吹掐掐,要变成各种造型。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吹破了,就是捏得一团糟。这一过程,不仅讲究用气,还考验手指的耐热能力。熬好的糖,温度在七八十度,稍微掌握不好,手指头就会烫出血泡。

    为此,他罢过工,甩膀子不干了。他爷爷就给他做思想工作:“手艺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想到自己没多少知识,当货郎时受到的欺负,再想到自己瘦小的身体,干体力活儿也不是个好手,就坚持了下来。经过通宵达旦练习,将近两年学习后,他出师了,背着家什,再次混迹江湖。

    在上海的时候,他碰到了一位河南老乡。老乡告诉他,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开张了,欢迎各路身怀绝技的人前往落户。就这样,马大吹到了清明上河园。凭着过硬的技术,他逐渐吹出了名声,被人奉上神嘴“马大吹”的名号。

    虽被称为“马大吹”,但他也有“吹不起来”的时候。

    有一次,一批小学生到清明上河园游玩儿。不少学生被马大吹精湛的手艺吸引住了,围在他的摊位前购买。突然,有一个学生喊道:“叔叔,你给我吹个恐龙吧!”

    这一喊,可把马大吹给难住了,“我哪见过什么恐龙呀”。

    最后,他只好羞愧地打发了学生。回到家,他就打开电视搜台,寻找恐龙。儿子放学回来,他就问儿子是否有恐龙的图册。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他能吹出好几种恐龙的造型。此后,凡孩子们感觉新鲜的造型,他都会去练习。如今他能吹出40余种造型。

    多年走街串巷,除了提高技艺外,他还学会了两样本领。一是相人,二是吆喝。

    “我不能见个人就吆喝,先得相人。”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生意经,“大老板领着小情人,大干部跟着跟班的,这些人多数会买。”相好人后,他就开始吆喝,并送上一些吉利话,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2007年,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前往清明上河园游览时,这位民间艺人给连战吹了一个小猴,背上还背了一个宝葫芦。“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让你梦想成真,呼风唤雨。”他这一番话,说得连战连声称赞,并在马大吹准备的签字本上写下“巧夺天工”四个字。

    有一个小女孩经过摊前,嚷嚷着要买马大吹的糖人。

    “多少钱一个?”小女孩的母亲问。

    “10块。”

    “你卖得太贵了。”

    “我卖的不是糖,是艺术品,是手艺。我会吹,这是真功夫。”马大吹笑着说。本报记者 郭建光文并摄【原标题:神嘴马大吹】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8-07-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