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刺绣专家这样评价王素花:她从事汴绣50载,是新中国挖掘、继承、创新、发展汴绣的重要带头人之一,在对古老汴绣的研究过程中,她的知觉灵敏、想象丰富,既有继承,又能创新。她的思路常常摆脱窠臼,清新脱俗。
年逾7旬的王素花与汴绣结下了深深情缘,她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汴绣之中,演绎着与汴绣相依相随的七彩人生。
六岁跟母亲学绣花
6岁的王素花被刺绣的美所吸引,开始跟妈妈学绣花,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刺绣。
汴绣也称宋绣,起源于宋都开封。早在宋代,刺绣在京城开封十分兴盛,当时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绣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800多年前,在大相国寺就有专业刺绣的市场和一条名叫“绣巷”的街道。北宋朝廷还在宫中设有“文绣院”,集中当时最优秀的绣工专为皇亲及朝中大臣绣制朝服、工艺品。宋朝南迁后,宋绣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转移而传于南方,汴绣也由此日渐衰落。
使中国汴绣这一奇葩再次绽放的是古城开封的刺绣艺人,而在继承、创新汴绣艺术这条道路上艰苦攀缘、躬耕不辍的领路人就是被誉为“汴绣女杰”的王素花。
3月20日下午,记者见到王素花时,她正在专心地指导年轻的绣女绣制山水、花鸟绣品,朴素的穿着、热情而谦虚的态度,让人难以看出面前这位71岁的老人就是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的汴绣大师。
王素花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潘店集村。谈及自己的童年,她记忆犹新:“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姥姥和妈妈靠给人家绣鞋上的花换些小米、高粱、窝头,勉强维持家人生计。”6岁的王素花被刺绣的美所吸引,开始跟妈妈学绣花。妈妈用舍不得吃的鸡蛋换来针、线,手把手地教她绣花。9岁那年,心灵手巧的王素花不但学会了绣鞋、绣肚兜、绣枕套,还跟民间艺人学会了剪花。她用自己剪的花作底,然后刺绣。童年时期的王素花深深地爱上了刺绣。
梦想成真进汴绣厂
21岁的王素花得知汴绣厂招收绣工,兴冲冲地去报名,并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刺绣工。
由于家境贫穷,童年时的王素花没有进过学堂,14岁结婚成家来到开封后,她白天做家务,晚上进夜校学习文化知识。1957年12月,21岁的王素花得知汴绣厂招收绣工的消息,显得异常兴奋,她激动地对丈夫说:“我喜欢刺绣,我要去当绣工。”还没等丈夫回过神来,她一溜小跑出了家门,直奔报名地点,兴冲冲地报上了名。她向招工负责人述说了想当绣工的强烈愿望:“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刺绣,可俺家太穷,买不起针线,进厂当一名绣工是我做梦都想的事。”她对刺绣特有的热情打动了招工负责人,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刺绣工。
当年的汴绣厂生产条件极其简陋,绣女们没有凳子坐,就找块砖头垫在屁股下,厂里对绣工按件计酬。虽然王素花有一定的刺绣功底,手头比别人快,但辛辛苦苦干上一个月,也只能挣6元钱。与她一同进厂的不少女绣工嫌工作辛苦,挣钱太少,陆续离开了汴绣厂。当时的开封纱厂正急于招工,亲戚朋友劝王素花说:“你就到纱厂上班吧,每月能挣21元的工资,比做绣工挣得多。”但王素花果断地回答说:“做绣工虽然挣钱很少,但我打心眼儿里喜欢刺绣,干自己喜欢的事觉得心里舒坦,挣钱多少无所谓。”
从此,王素花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倾注到了她所忠爱的汴绣事业之中,开始了她不平凡的汴绣人生。人家进汴绣厂是为找活挣钱,而她却把进厂当作进一步提高汴绣技艺的途径。她将自己年仅两岁的孩子交给邻居照料,留在汴绣厂吃午饭,为的是有更多的时间练刺绣针法。她善于在实践中思索、总结刺绣技艺,并不断地与别人交流。由此,王素花对汴绣的技法、工艺认识越来越深,其审美感受的独特性和物态化的创造性进入了新的境界,这使她的刺绣技艺越来越高,成了绣女中的佼佼者,深得前辈和领导的赏识。她进厂仅3个月,便以出众的刺绣技艺担当起了刺绣车间副主任的重担。1958年10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用心继承、丰富汴绣技艺的王素花为自己赢得了荣誉,1958年年底,她被评为开封市劳动模范,1959年4月,她又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绣制《清明上河图》
195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庆祝建国10周年,决定由汴绣厂绣制《清明上河图》。
195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庆祝建国10周年,决定由开封汴绣厂绣制《清明上河图》,向党中央、毛主席献礼,这一重任无疑落在了王素花和她的姐妹们身上。她和姐妹们在欣喜若狂的同时,也感到了任务的艰巨。因为,《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可谓一纸绘尽东京繁华。这幅长卷用水墨淡彩细致入微地再现了宣和年间汴京城的繁华景象。这样的画卷用刺绣来展示,还是第一次。王素花和她的姐妹们立下誓言:“不怕困难,绣好《清明上河图》,向毛主席献礼!”
她和姐妹们把被子搬进厂里,吃住都不回家。为拓宽思路,王素花带领绣工们奔赴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各地刺绣手法。参观学习归来,王素花感受颇深,她认为刺绣和画画一样,对画面的谋篇布局,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笔墨的浓淡干湿要用线的色彩、丝的流动来表现。王素花和她的姐妹们反复研究,把各种刺绣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力求绣品更形象逼真。为绣好驴,她们跑到农村观察驴的习性;为绣好船绳,她们跑到黄河岸边乘船观察船工的绳子。有时为了研究新的针法,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她们一遍遍地试验、一次次地改进。在继承汴绣针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滚针绣、反枪绣、拉练绣、蒙针绣、平针绣等14种新的针法。
《清明上河图》开绣时正值8月,酷暑难耐,绣房里气温高达40摄氏度,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汗水从脊背流至脚跟,王素花和姐妹们全然不顾。为遮挡蚊虫叮咬,姐妹们用布块将头裹起来,仅露出双眼咬牙坚持。经过100多天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每人掉了几斤肉,但她们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清明上河图》的绣制成功。
王素花作为开封市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进京参加国庆10周年劳模观礼活动,向党中央献上了一份来自古城开封的厚礼——汴绣《清明上河图》,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汴绣《清明上河图》被国家视为珍品收藏。
汴绣的杰出传承人
年逾7旬的王素花把生命融进了汴绣艺术之中,她不愧为汴绣的杰出传承人。
1956年,王素花以对汴绣事业的执著追求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担任了开封汴绣厂副厂长。正当她和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一场浩劫使百花凋零,汴绣和王素花也在劫难逃。“四人帮”倒台后,王素花恢复职务,主持绣制完成了《仕女图》、《百骏图》等汴绣精品。1979年8月,她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80年5月,她担任汴绣厂副厂长,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汴绣艺术的事业中。
王素花退休后,开始了她刺绣艺术的第二青春。她凭着几十年的汴绣实践和在实践中总结的汴绣理论,广收学员,传承汴绣技艺。她创办汴绣培训班不收分文,手把手地教学员刺绣针法。在她精心指导下,学员们陆续绣出了《百骏图》、《洛神赋图》、《群仙祝寿图》、《百鸟朝凤图》等一系列汴绣名作。2006年12月,“素花”牌刺绣商标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为全国唯一注册的刺绣商标,这为开封汴绣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刺绣大赛中,她培养出的汴绣人才一举夺得了两个金奖、7个银奖、1个铜奖的好成绩。“在我有生之年,我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传统的汴绣技法,把我所掌握的汴绣技艺传授下去,让汴绣技艺在开封代代相传。”王素花十分兴奋。
年逾7旬的王素花把生命融进了汴绣艺术之中,她追求的是让汴绣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她不愧为汴绣的杰出传承人。【原标题:王素花:50载绣出汴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