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袁建龙 文/图
老外爱上了嵩山泥人
昨日,嵩山“泥人刘”传人刘永占一出现在少林景区就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看着刘师傅手里的一块泥像变魔术似地变成了一个左手挎着篮子,右手扛着树枝,拾柴归来的老汉,游客纷纷喝彩。
几个老外围着刘师傅的作品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指着“登封烧饼”泥塑,让导游和刘师傅商量,愿意出1万元钱收藏。但刘师傅表示,只是展示并不卖作品。
见老外们很是失望,刘师傅告诉导游,可以为他们每人现场捏个人像。听到这,老外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地坐在凳子上,让刘师傅给他们捏像。一位年轻人告诉刘师傅,他叫穆达叶夫斯机,他们一行5人来自俄罗斯,第一次见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他非常喜欢,他想将这种艺术品带回家,给他的儿子看看。
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坐在了刘师傅的对面,他看了这位姑娘一会儿,就动手捏了起来,不到20分钟,栩栩如生的“***”的头像展现在众人面前,游客惊叹地说真像、眉目神情都像。
四处拜师学艺博采众长
刘永占1961年出生在登封东金店乡邓堂村,这里自古就有捏泥塑的传统手艺。刘永占自小家穷,但喜欢绘画和泥塑,可是父亲认为学泥塑没有出息,17岁初中毕业后,刘永占只能偷偷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
有一次,他在中岳庙看到一老头带着几位徒弟在塑神像,他照着戏文里那样跪倒就给老头磕头,老汉先是一惊,待弄明白刘永占的来意后,告诉他,这是家传的手艺,不外传。刘永占跪了很长时间,老头还是不答应。
刘永占四处寻找“泥人刘”的传人,拜师学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成名了,成了“泥人刘”现代传人的代表人物。
1983年他为登封市自来水公司塑大型群雕鹿、鹤等。1991~1997年他为少林寺等寺庙塑泥像。2006年在登封市新世纪大酒店他为湖北省长塑像,2007年捏制“任长霞”泥像,并为来自韩国、马来西亚的客人捏泥像。还为国内名人马三立、潘长江、崔永元、葛优、李金斗等人捏泥像。2007年他被告成镇政府请去雕塑毛主席金像。2008年他又雕塑一代伟人邓小平泥像。他获得的各项奖励就更多了。
但这些他都不看重,他是想重振“泥人刘”当年的风采,将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众人虽喜爱却后继乏人
登封文化馆馆长杨洪智告诉记者,“泥人刘”是嵩山地区民间技艺的精髓,它代表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超常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但杨馆长又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雕塑作品走进百姓生活和泥人争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另外人们对“泥人刘”的认识缺乏,且很少有人涉足此行,使得这项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面临失传。嵩山虽然佛、道、儒荟萃,古代泥塑繁多,但从事泥塑的老艺人逐日减少。目前,嵩山“泥人刘”只有刘永占一人支撑着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他潜心钻研,设立基地,才有了一些泥人作品面世,并得到世人的好评。如不及时抢救“泥人刘”技艺,若干年后它将会消失。
[新闻1+1]
嵩山泥塑
嵩山泥塑起源于汉代,当时嵩山周围道观、佛寺、庙堂迅速兴起,直接促进了泥人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宋代,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人玩具也发展起来,至今,仍然流传不衰。
“泥人刘”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它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刘文宗,生于1735年,是泥人刘的创始人,他自幼家境贫困,但喜爱泥塑,便以泥土为原料为百姓塑泥像,以谋生计,后传于其子刘章,将“泥人刘”技艺内涵逐渐扩展,不但为百姓捏泥像,还为寺庙塑像,一时名声大振,“泥人刘”艺术走向繁荣。
“泥人刘”作品素材广泛,生活中的人物均可成为作品,且用材简单,用黏性且细腻的泥土,加以自制辅料,直接捏制成形,然后精雕细琢,使其形神逼真,最后阴干着色。“泥人刘”作品以人物为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原标题:嵩山泥塑传承千年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