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任鹤林:与木版年画的故事

2012/7/30 16:37:44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三十年前,他带着家人,在一间不大的研究所,一个人、一把刀、一支笔,就这样搞起了年画研究。   
      
    浓厚的兴趣,让他和木板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个春秋,他让开封的木版年画永葆青春;三十年的风雨,他为木版年画镌刻上了最绚烂的色彩。本期《河大人风采》带您走近我校艺术学院的任鹤林老师,聆听他和木板年画永不结束的故事。

任鹤林:与木版年画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在开封木版年画发展最艰难的时刻,时为河大学子的任鹤林毅然决定担负起传承民俗文化的重任,三十年呕心沥血,飞鸿踏雪,他终于把年画坎坷曲折的“山路”踩成了一条曲径通幽的雅径。    
      
    回忆起与木版年画的结缘,任鹤林首先想到了自己在河大求学的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因为,与年画有关的一切都由此开始。

河大  开启年画研究之路
      
    1970年任鹤林先生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专业,回忆起自己求学时的经历,他依旧记忆犹新:“当时的大学,学习已经不再是第一位,学年考察靠的不是真才实学,而是政治积极性。在当时的形势下,感觉学习的压力特别大,考进了河大就希望学点真本事,所以我就晚上自学。”   
       
    河大为任鹤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同学之间坦诚的相互交流,还有恩师刘铁华等一批优秀老师的耐心指导都让他的学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提到河大,任老师似乎有说不尽的话题,其中,他深情的回忆起对他年画研究事业起重要影响的著名版画家、社会活动家刘铁华老师。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校艺术学院刚从郑州安家到开封,刘铁华老师就开始联系开封市政府的相关人员,一起走遍开封的大街小巷,去搜寻流散在各地的开封木版年画,开始了艰辛的年画研究之路。   
      
    刘老师不辞辛苦不断探索、珍惜民俗文化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从小就对木版年画充满兴趣的任先生。他说道,“之前我的专业是绘画,曾经也发表过一些绘画作品,但是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才开始真正思考并且决心研究木版年画。” 

心系文化传承  三十年研究结硕果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任鹤林先生接过河大师兄、著名的木版年画研究家梁育湘的文化传承重担,开始了三十年不分昼夜的刻苦研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任老师的研究所里,每一幅木版年画背后都凝结着他三十年来的艰苦努力和不懈追求。   
      
    任鹤林太太,梳着一款传统的发髻,衣着简朴。她用浓厚的开封口音说道,任老师总是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长期熬夜,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现在年岁渐大,时常不舒服。任太太指着书房旁边的一张沙发介绍到,“这就是任先生的床,他在这张床上休息已经有六年时间。其实,自己家距离研究所也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路程,但是任先生怕浪费时间,一年360天都呆在研究所里,连春节的时候都不给自己放假。”
      
    从事木版年画的研究,完全是出于任老师对民俗文化的感情,他和自己的团队没有任何外界的资助,参加各地年画展览的场地也是自己自费租用。除了木版年画研究所之外,任先生还开了一个小店,就是希望能在木版年画研究的资金上能宽裕一点。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和一群热衷于年画研究的朋友们一做就是三十余年。当时很多亲戚朋友反对他进行年画研究,因为,这项工作就像烫手的山芋,累,并且没有任何盈利。任老师说道,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但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每当坚持不住的时候,他会想,自己有专业知识,也有能力,如果专业者都不去传承,还指望谁来完成它?如果放弃,这个古老的艺术种类,从此可能就只能存留在人们记忆之中了。   
      
    有心人的路,总是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平坦。三十年来,除了刻制旧年画,创制新年画,任老师还经常写各种研究性的文章,参加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研讨会,一直致力于把开封的木版年画推向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开封木版年画艺术终于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2010年第四十一届上海世界博览会“河南活动周”期间,任先生在中国馆展出了他三十年来的年画研究成果,将木版年画的精致艺术带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眼前。   
      
    已经年过六旬的任老师还是个思维新潮的人,他喜欢“学院派”的风格,非常赞成大学的专业教育,同时也认为,大学教育要注重中西结合,更要学会尊重不同风格,不同文化。他以刻制木板年画打比方说明了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线条勾勒作画原则的基础上,任老师创新引入了西方绘画中的“黑块”和各种颜料,使得年画更富有韵味,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河大精神 坚持做真正的艺术
      
    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都心存敬畏,不希望任何东西亵渎艺术的纯净。当任老师得知著名文学家冯骥才先生将年画称为“产业”时,便与冯先生展开“笔战”,在文章中,他态度明确地表示,称年画为“产业”不合适,它只是一种反映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中国人民精神气质的古老艺术,适合于倾心欣赏,潜心研究,并将其传承下去,一旦把它作为产业来对待,太多的功利色彩,将相悖于艺术的文化内涵。   
      
    任先生对河大学子寄予厚望,他很骄傲地称,河大学子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文化先知先觉的感知能力,年画研究艰难的时刻,总会有人站出来去挑起传承这一古老艺术的重担。就像当初师兄梁育湘继承了刘铁华老师的研究,而他则接替师兄梁育湘的研究一样。对此,他很自豪,并且风趣地概括它为“河大精神”。   
      
    任老师还表示,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发起一个“民间艺术走向高校”的活动,希望河大能成为这个活动的第一站。    
     
    “艺术研究没有丰厚的利润,沉下心去才会有结果,‘耐得寂寞,耐得清苦’”这是任老师送给年轻人真诚的劝诫。【原标题:任鹤林:与木版年画的故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大广播网 作者:任刚 2012-5-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