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许昌

艾庄铜器舞鲁湾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4/12/22 9:09:54 点击数: 【字体:

艾庄铜器舞鲁湾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民间艺术大赛上的艾庄铜器舞表演
 


    核心提示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1月1日起正式施行,2月份是集中宣传月。记者从市文化部门了解到,全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

  在今年我市举办的第四届民间艺术大赛上,铜器舞、弓子锣舞、莲花灯舞、肘阁等省、市级“非遗”同台亮相,赢得阵阵喝彩。许昌县艾庄回族乡鲁湾村表演的铜器舞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月15日,记者对这支连续在四届许昌市民间艺术大赛上夺得一等奖的代表队进行了专访。

  2006年,许昌县艾庄铜器舞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它的名气在全省响当当:2001年9月,在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上,一举获得鼓舞类金奖;2005年10月,在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再次获得最高奖项——金鼎奖;2007年12月,在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展上,获得表演类一等奖。艾庄铜器舞逐渐成为鲁湾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它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能赢得社会如此厚爱?

  传说:铜器舞是拜神求雨的祭祀舞蹈

  相传,铜器舞是拜神求雨的祭祀舞蹈,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铜器舞领队徐晶晶介绍,清朝时,当地十年九旱,为祈求老天“开恩”降雨,便有了举办求雨仪式的铜器社。求雨时,铜器社先找一名偷水者,多是村里憨傻之人。偷水时,那人要反穿羊皮袄,跑到村外水塘灌一瓶水。铜器社的人敲锣打鼓在后面装腔作势追赶。铜器越打越快,声音越喊越大,一直追到那人将水偷回家,然后将一瓶水洒到地上,再焚香、烧纸求神。至此,求雨活动结束。这就是铜器舞的雏形。

  表演:粗犷奔放,彰显古朴神秘的力量

  在第四届民间艺术大赛上,60名表演者身着红、黄、蓝三色服装,脸上画着油彩,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绕场奔跑,有的原地蹦跳,高潮时抛槌、举锣、飞镲,边打边舞,表演粗犷奔放。艾庄铜器舞传承人之一、68岁的王保和向记者说,艾庄铜器舞之所以珍贵,还因为它没有成文的曲谱,百年传承全靠祖祖辈辈的口传心授。

  艾庄铜器舞有3段固定的曲谱,分别是《洛阳挂》、《护心镜》和《黑虎下山》。《洛阳挂》声如洪钟,清脆、响亮;《护心镜》渐入高潮;《黑虎下山》声势更大,曲谱口口相传。

  传承: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艾庄铜器舞表演场面宏大,每组表演人数一般不少于50人,最少需要铙8个、钹8个、挑子锣8个、擂子鼓4个,另有鞭鼓、肘子鼓、弓子锣等。演员以鞭鼓为中心组成方阵,由旗手统一指挥。

  王保和告诉记者,铜器舞作为一种封建祭祀文化的产物,经历了时代的风雨之后,在表演形式和功能上有了质的飞跃。过去,铜器舞的表演者都是男性,乐器主要由铙、大钹、大锣、鼓等比较沉的铜器构成,舞蹈动作多以农家挑水、锄地等民间生活素材为主,彰显了阳刚、质朴的风格。

  经第五代传人王青木的改进,铜器舞的表演开始有妇女、儿童加入,并增加弓子锣、油梆、小钹等小型乐器,又为女性设计编排了柔美、活泼、灵巧的舞蹈动作,舞步更加灵动。铜器舞变得刚柔并济,成为一种系统、完善的舞蹈形式,也是村民平日自娱自乐、庆祝丰收的一种活动。

  王保和跳铜器舞已有20年,逢年过节打打铜器是全村老少都喜爱的活动。他说:“这能锻炼身体,比扎堆喝酒、打牌强。”艾庄铜器舞的名声越来越大。“乡里、村里都大力支持,每年都会下拨专用资金,用于添置服装、器材。我们没了后顾之忧,排演的精神头儿更足了!”

  艾庄铜器舞是散落民间的一枚宝石,经过百年的传承和嬗变,依然伴着飞扬的尘土发出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2014-02-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