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关帝庙位于许昌市西郊灞陵桥古石梁河(现清泥河)畔,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筑面积1675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体建筑为三进院九殿一阁,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古朴典雅。庙内碑碣荟萃,内涵深厚。它以规制完整,地方建筑手法突出,历史沿革传承有序,被《文化大典·文物建筑》列入河南176处(座)经典古建筑之一。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奉直大夫、许州知州甘文炳倡导,八方捐资,绅士王弘道捐地29亩,于灞陵桥西侧建成关帝行宫,后称关帝庙。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奉直大夫王逾曾莅任许昌知州,到关帝庙凭吊,发现庙宇破旧,乃奉其父之命,力捐薄俸,并率僚佐绅士及商旅居民,辟建了重门,粉刷了院墙,使庙貌巍然,焕然一新。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该庙住持戴承恩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
清雍正七年(1729年),许昌发大水,关帝庙部分建筑被毁,宪副张公路过,感其前贤遗迹不可湮也,慨然捐俸。上至州衙官员,下至商旅平民约500余人捐资,重修了关帝庙。
清雍正十年(1732年)维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对关帝庙的照壁、四周围墙、山门、仪门、钟楼、鼓楼,全部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卑者以高,隘者以广,圮者以固,焕之以金碧,泽之以藻绘。”为了使春秋阁东西厢房的款式对照、匀称,对东厢房进行了改造。在西院久已塌毁的3间道房的遗址上,增建了文昌帝君阁,与春秋阁并列,并在文昌帝君阁前修建客厅一所,供来往拜谒者休息。
1922年,河南军政府出资,扩建戏楼。
1945年,许昌关帝庙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为伤兵医院。文昌阁、东西花廊及塑像被毁。
1948年,戏楼毁于战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曾是许昌县三中、农业合作干部学校、许昌专员公署农业干部学校、许昌专员公署行政干部学校、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学习班、中共许昌地委党校家属院。
1963年,许昌关帝庙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许昌地、市两级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关帝庙古建筑群进行了抢修。
198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九殿一阁进行了全面修缮。
1991年,许昌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立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1992年,许昌市人民政府设立许昌市灞陵桥文物管理处,专门对关帝庙进行保护和管理。
1994年1月,许昌关帝庙碑被列入国家级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
2000年9月25日,许昌关帝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对关帝庙仪门进行了维修。
2013年,许昌关帝庙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