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
前 言
商丘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商族经商之土、西汉梁国故地、唐朝英烈张巡死守之要塞、北宋陪都、明清府衙,还是隋唐大运河的繁华口岸与黄河曾流经的富庶之乡。
在商丘各地,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人文传说脍炙人口。今集三处,即人们居住的胡同、房子及城的故事,摘一叶,以映全貌。
相让胡同
相让胡同位于永城市老城区中山街中段路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现在,这个胡同两边已经建起了很多楼房,明清时期的古貌已难觅踪迹,但是,相让胡同依然存在,相让胡同的故事传承不衰。
据传说,明朝中期,相让胡同很窄,仅能单人行走。最窄处,行人穿过还必须侧着身子,像现在诸如“一线天”之类的山道。那时候,胡同两侧,分住着汪、练两个大户。汪姓人家有人在兵部任提督,练姓人家有人官居都堂。
有一年春天,汪、练两家整修房屋,拆旧更新。练家动工早于汪家,打地基时没有与汪家打招呼。练家的地基砌好后,汪家扯线丈量,说练家的地基向外拓展了一尺,占去了多半个胡同的地皮。汪家再盖房屋,就要把胡同堵死了。练家说,汪家前些年盖房时就没有留滴水的地皮,多占练家的宅基地久矣。
练、汪两家,为了宅基地发生纠纷,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执越来越激烈,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许多人从中调解,两家针尖对麦芒,毫不退让。双方都自认为有理,便各写诉状并附各自的地契文书,呈送到永城县令案头,让县令公断。
这本来是一桩好断的官司,凭着各家的地契文书,拉尺子一量,是非便可明辨。但当时的永城县令,是用钱捐来的功名,等了十多年,方得以替补之身当了个县令,做事百般小心。
永城县令认为,练、汪两家争端事小,但影响到两家朝廷上的官员可就麻烦了。万一处理不好,无论是练家还是汪家,给在朝为官的本家打个招呼,他就可能丢了乌纱帽,两家谁都不能得罪。于是,县令将两家的诉状陈于案头,压了下来。两家每有人来催,他都推诿了事。
练家已经砌好了地基,备办了砖瓦木料,为早日把新房建起来,就派家人赴北京城找练都堂,让其敦促县令把官司了结。练都堂听家人细述了事情的原因,沉默一番之后,突然放声大笑。他笑家人目光短浅,凡事争强好胜,没有礼让文明之风,让乡邻以为练家仗势欺人、官大压人。笑毕,练都堂提笔写信一封,让来人带回。
练家人接到练都堂从京城捎回来的信,慌忙拆开来看,只见信中写诗一首: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让练家人受到很大教育,主动推掉砌好的地基,盖新房时多让出了两尺宽的地方。这条胡同因练家的礼让而宽了很多,行人便称它为“练家胡同”。
后来,汪家翻盖新房时,受练家的影响,也让出了两尺多宽的地方,使胡同更加宽阔了,不仅可以行人,还可以挑担、推小车。
这时候,永城县令看到“机会来了”,就将练、汪两家的诉状送回,并在全县褒扬练、汪两家的高尚仁义之风,号召全县人民学习练、汪两家谦恭礼让的品行,同时亲自书写了“相让胡同”的牌匾,挂在胡同的南北入口处。
据说,因为这件事,永城县令得到练都堂、汪提督的赏识,倒真的又升了一级。
从那以后,永城就有了一个相让胡同,同时,相让胡同的故事也流传开了。
商丘古城
如果说相让胡同反映的是商丘古代淳朴的邻里相让民风,任家民居反映的是商丘古代高超的民间建筑艺术,那么,商丘古城承载的就是一部商丘古代城市的建筑文化发展史。
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城墙、城郭、城湖三位一体,使古城外圆内方,形成一个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这在中国古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商丘古城下还叠压着元归德府城、宋南京城、唐睢阳城、春秋宋国国都等几座城池,是“城上之城”。
作为城市的文化载体,商丘古城里流传着很多才子佳人、大官巨贾的故事。比如侯方域与李香君、两宰相、五尚书等。
2006年6月18日,对商丘古城来说,是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河南省文物局及安阳市、洛阳市文物局的专家在经过充分研讨后,一致认为:商丘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基础,其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可以进入“申遗”的具体实施阶段。
我们的商丘古城,有可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这一天为起点,商丘市政府、睢阳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古城的文物保护、街道开发、城墙修复力度,商丘古城开始健步向世界文化遗产的大门迈进。
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要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果进入这个名单,就是准世界文化遗产了,下面就是等待国家文物局排队申报了。可是,因各种原因,商丘古城最终没能进入这个名单。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同时给你打开一扇窗。2007年6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隋唐大运河沿线24个城市共同“申遗”协调会。商丘古城作为隋唐大运河曾经流经的重要城市,受到专家关注。市领导及市文物局专家也迅速作出了商丘古城与大运河捆绑“申遗”的决定。
根据时间表,大运河将于2013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届时,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商丘古城也将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的眼睛。
商丘古城,是商丘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任家民居
在虞城县,至今仍然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牧集的房子——人(任)家的。马牧集就是现在虞城县县城所在地。
2007年以来,昔日破败不堪的虞城县大同路经招商引资,开始进行商业化开发。现在,虞城县大同路已经成为虞城县最亮丽的商业一条街。但在这个亮丽的商业街上,仍然有一处古老的宅院,散发着清初时期的青砖古色。这儿,就是保留相对完整的任家民居。
任家民居是一个多重四合院建筑群,占地3721平方米,共有房屋102间。1982年,任家民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商丘文史大观》记载:任家四合院始建于清初,是商丘市现存最完整、最富有代表性的清代民间建筑。
任家民居属于民间官宦大贾兴建的民宅,所以在《虞城县志》等史志、典籍上对此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在民间,任家民居及任家家族却有很多传说。
任家为马牧集老居民,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任家十五世孙任壮猷得到朝廷“二品封典”的功名,为光宗耀祖,就在老家大举修建任家宅院。以后又经任家后人陆续修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马牧集大隅首东北侧(今人民路与大同路交叉口)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建筑群,其主要部分位于大同路中段北侧,有东西两个大院。新中国成立后,东侧大院的建筑多数被充公改造,分给了政府公职人员居住。西侧大院的建筑保存完好,就是现在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任家民居。
任家民居沿中轴线有三重主院,称“三重院”。以门楼过厅、中堂、堂楼为中轴线,按照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建筑理念,严谨地将各个单体建筑连成一片。各院皆为四门相照,结构对称严谨,每一重院又都可称为一个完整的四合院。
任家民居建筑豪华,真可谓雕梁画栋、庭深院阔。
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是一夜之间,曾经繁华的任家院落人去楼空。院子被人民政府充公,分给了政府公职人员居住。1966年“文革”开始时,任家民居遭到红卫兵的袭击。可毁坏并不严重,稍加修葺,就还原了本来的模样。
任家民居可以说是目前我市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它与商丘古城不一样,任家民居是纯民间建筑,它反映了当时民间高超的建筑水平及艺术水准。虞城县委、县政府在开发大同路商业街时,将任家民居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我市历史文化产业留下了一笔重要的遗产。任家民居点缀在现代繁华的商业街里,更添一份红尘自守、繁华落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