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dài——出自豫东两国的姓
戴姓有两个来源,出自西周封在今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一支是以祖上谥号为氏,一支是以国为氏。
西周初,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周公旦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之孙、宋武公之父的一代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辈中,有的以祖父的谥号为姓氏,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为子姓,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
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还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春秋·隐公十年》中记述的“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即此。这说明戴国于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亡国后的戴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此即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汉代,戴氏有徙居豫南者,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的戴凭,为平舆(今属河南)人。有南迁江浙者,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时官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有东迁山东者,如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者,如三国魏国戴乾为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人,晋代戴凯之为武昌(今湖北鄂城)人。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从前往,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氏入闽之始。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的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列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姓氏考略》说,戴氏“望出谯国、广陵、清河”。广陵郡的治所在江苏扬州,清河郡的治所在今河北清河。于此可见当时戴氏分布之一斑。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载,蕉岭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之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目前,戴姓是台湾第52大姓。
为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一些戴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西汉时,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戴德,与其侄戴圣,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皆被立为博士,分别称“大戴”、“小戴”。他们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是为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因此,其后代族人便以“注礼”为堂号。东晋有学者、雕塑家和画家戴逵,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著有《释疑论》;为瓦棺寺所塑《五世佛》,当时称绝;所画人物、山水,“情韵绵密,风趣巧发”;工书,兼善鼓琴。其子戴勃、戴颙,均能画,颙亦为当时名雕塑家。唐代,戴氏有两人任宰相:戴胄,相太宗;戴至德,相高宗。还有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南宋有诗人戴复古。元代有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明代有画家戴进。清代最杰出的戴姓人物是思想家、学者戴震。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精名物训诂,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首创对宋儒理学的革命;晚年被特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在馆5年,病死;一生著述甚丰,后人编有《戴氏遗书》。清代还有画家戴本孝、戴熙,体仁阁大学士戴衢亨。近现代有真菌学家戴芳澜,诗人戴望舒,鄂豫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戴克敏。于此可见,戴氏人才济济,在文化方面的贡献较为突出。
戴姓形成距今已2700余年,如今在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分布很广,以江苏、浙江居多,这两省戴姓约占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53%。戴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清满洲八旗姓达尔充阿氏、戴佳氏,后均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汉姓有戴氏;满、瑶、回、蒙古、土家、锡伯、台湾土著等民族也都有戴姓。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