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zhū——邾氏去邑形成的姓
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为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挟于邾,建立邾国,附庸于鲁。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至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又去邑为朱姓。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急就章注》云:“舜臣朱虎,其后以为姓。”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亦云:“舜臣有朱虎,则朱姓远矣。”这样看来,帝舜时代已有朱姓。但因朱虎的后代无资料可考,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及《通志·氏族略》等书均说朱氏出自曹姓,系由邾氏去邑而形成。
另外,《元和姓纂》称,《魏书·官氏志》记有鲜卑族渴烛浑氏、可朱浑氏在河南洛阳一并改为朱氏。《通志·氏族略》及《姓氏考略》等因袭此说。
据何光岳《楚源流史》载,楚宣王灭邾后,“将邾的遗族南迁至湖北黄冈县西北十里的邾城”。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西汉大司马长史朱诩之子朱浮,为大司马、大司空、新息侯,其子朱永,为下邳太守。朱永的9世孙朱尚,为吏部尚书,其子朱质,任司徒。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官司隶校尉、青州刺史,因遭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而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一作丹杨,治所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至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名门巨族,与张、顾、陆姓并称江南四大姓。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唐朝元和年间,朱氏的郡望主要有吴郡(今江苏苏州)、钱塘(今浙江杭州)、沛国相县、永城谯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义阳(今河南信阳)、丹阳、太康(今属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阳)等。据《十国春秋》卷75载,唐末有朱葆光,其先京兆人,徙家南阳,朱温代唐称帝后,他携家到湖南,侨居潭州(今长沙),30年后又迁至衡山安家。又据广东兴宁《朱氏族谱》载,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朱玮任南康郡刺史,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传7世至朱宽,于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由南康徙居吉安府(治今江西吉安),又传12世至朱继贤,于唐代任徽州府正堂,立基婺源(今属江西)。朱继贤传11世有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因避战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湖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
朱氏进入台湾最早者,是清朝康熙年间农民起义领袖朱一贵。此后,闽、粤等沿海地区朱氏移居台湾者络绎不绝。现在,朱姓是台湾第32大姓,分布在台湾的许多地方。为了进一步求发展,朱氏又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北美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朱姓名人辈出,史不绝书,在24史中单独列传者418人,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的先秦至明代人物1240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先秦至清代人物604人。朱姓称帝称王者25人,曾建立后梁、明等政权,其中最显赫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农,少时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抗元,1356年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1368年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后逐步统一全国。他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废除宰相,加强皇权,抑制豪强贪吏,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朱元璋登基的第7年(1374年),改中立府置凤阳府,该府在明代为皇室先世陵墓所在地,故其子孙以“凤阳”为堂号。明朝共历16帝,统治277年,王族子孙众多,繁衍昌盛,因而使朱姓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此外,隋末有城父(今河南宝丰东)人朱粲起义,称楚帝,建元昌达;唐朝中叶有幽州昌平(今属北京市)人朱泚,783年泾原兵在京师哗变,他被立为帝,国号秦,年号应天,次年改国号为汉,自号汉元天皇;朱泚之弟朱滔,曾称冀王;唐末有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朱温,于907年代唐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历2帝16年;五代时有永泰(今属福建)人朱文进,曾代闽王自立,称闽主;清康熙年间有福建长泰人朱一贵,领导台湾农民起义,人数发展到30万,占领全台,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
朱姓除称帝称王者外,较著名的人物有: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朱亥,以勇力过人著称。西汉时,鲁人朱家,以“任侠”闻名;吴县(今属江苏)人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发奋读书,武帝时为会稽太守,后为丞相长史;朱蒙,善射,约于公元前37年建高句丽国(在今辽宁新宾东北境),后为卫氏朝鲜所并。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朱儁,因多次镇压黄巾军,官至右车骑将军、太尉,封钱塘侯。三国时吴人朱应,为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人朱士行,是三国时第一个往西域求法的僧人,也是中国僧人讲经的始创者。东晋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西)人朱序,为当时名将。南北朝时陈有无神论思想家朱世卿。隋有将领朱宽,曾奉命到流求(今台湾),加强了高山族与大陆的联系;隋末有江南农民起义首领朱燮。唐代有宰相朱敬则、诗人朱庆馀,还有懿宗时被封为云台之将、曾镇徽州婺源的朱环。宋代有医学家朱肱、女作家朱淑真、词人朱敦儒、文学家朱弁,而最著名的人物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朱熹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他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又建紫阳鹅湖书院,从事教育50余年,故其后裔以“紫阳”为堂号,称为“紫阳本派”。朱氏后裔所用楹联“婺源著氏,徽国流芳”、“鹅湖世德,鹿洞家声”及“云台著绩,秘阁流徽”就是纪念朱熹和朱环的。元代有地理学家朱思本、广东农民起义首领朱光卿、画家朱德润、医学家朱丹溪、戏曲作家朱凯、数学家朱世杰。元末举人朱升,曾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明代比较有成就的朱姓名人,大都是帝王的宗族,如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古琴家朱权是朱元璋的17子,戏曲作家朱有燉是朱元璋之孙,律学家、历学家朱载堉是郑恭王厚烷之子。明、清之际有学者朱之瑜。清初有书画家朱耷,系朱权后裔;还有戏曲作家朱素臣、江西棚民起义军首领朱益吾。清代有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戏曲作家朱佐朝,嘉庆年间有东南海上起义军首领朱濆。清末有天地会首领朱洪英、义和团首领朱红灯。近现代最著名的朱姓人物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朱德,此外还有词人朱孝臧,训诂学家朱起凤,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朱宝庭,民主革命家朱执信,植物病理学家朱凤美,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实验生物学家朱洗,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朱森,导演、戏剧教育家朱端钧。
旅居海外的朱姓华人也有不少是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例如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教授,因发现一种新的超导体能在零电阻超低温下导电,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选为1990年美国“最杰出人士”;加拿大的朱健业,美国的朱伯舜,尼日利亚的朱南扬,菲律宾的朱德俊、朱德康,以其拥有财富超过1亿美元而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朱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14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6%,分布很广,以江苏、广东、浙江、河南居多,这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的44%。朱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即乌延氏),汉姓为朱;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陵河等地的清满洲人有朱姓;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珠隹(朱隹)氏、珠锡哩(朱锡哩)氏,后均有改为朱姓者;清代甘肃碾伯县(今青海乐都)土司癿铁木,西宁州土人,子朱荣,其后以朱为姓;海南东方讲“侾炎”土语的黎人,自称“勒威”者,意为芭蕉的孩子,汉姓为朱;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汉姓为朱;拉祜族黑苦聪人之妹米氏,汉姓为朱,世居云南金平;彝族土比氏,汉姓为朱;满、苗、瑶、土、回、白、仫佬、土家、纳西、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朱姓。
此外,明朝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曾赐其他姓100余人姓朱;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直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才恢复原来的朱姓。 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