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kǒng——源于子姓人字的姓
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云:“黄帝史孔甲作盤盂之戒。”这是说远古黄帝时代已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盤盂》一书。但因孔甲之后无孔姓世系资料,所以,多数姓氏古籍都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两说。
一是宋代的《广韵》所云:孔,“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据《史记·殷本纪》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14代,传至成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建都于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成汤是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与他的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二是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云:孔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宋,弟微仲衍曾孙湣公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西周初期由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启死,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微仲的曾孙宋湣公名共,湣公共的玄孙叫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有个儿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受宋穆公的嘱托,立殇公。宋殇公即位10年,竟然打了11次仗,使民苦不堪。这时,太宰华督看上了孔父嘉美艳的妻子,于是制造舆论,说宋国频繁打仗都是孔父嘉的主意,以激起民众愤怒,然后领着民众冲进大司马府,杀死孔父嘉,抢走了他的妻子。宋殇公知道此事后大怒,要治华督的罪。华督干脆把宋殇公杀死,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就是宋庄公。那么,孔父嘉的后代是何时以他的字“孔”为氏的呢?《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孔父生木金父,金父生睾夷父,以王父字为氏。”于此可知,这支孔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始于孔父嘉的孙子睾夷父。
另据《姓考》等书记载,春秋时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姞姓的孔氏,陈国(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在上述几支孔氏中,繁衍昌盛,世系清晰者,当数出自春秋宋国孔父嘉之孔氏。《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家语》云:“睾夷(即睾夷父)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孔防叔逃到鲁国(都曲阜,即今山东曲阜县东古城),任大夫,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有二子:长子叫孟皮,二儿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在今山东曲阜东南),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少时“贫且贱”,50岁时由鲁国中部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先后有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他曾删修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诗》、《书》等。他在哲学上、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学说在当时虽未被采纳,但自汉以后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孔子之子鲤,年50先孔子而死;孙伋,字子思,是战国初的哲学家,曾困于宋,传为《中庸》的作者;6世孙穿,曾在赵平原君家与公孙龙争辩坚白异同之论;7世孙子慎,曾为魏相;8世孙鲋,秦末儒生,居魏国(都今河南开封),从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反秦,为博士。从汉代开始,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孔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同时,由于官职调迁、战乱等原因,又有许多人自今山东、河南向其他省迁徙。西汉时孔鲋之弟子襄,曾为汉惠帝博士,后任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孔氏还有迁至今陕西者。东汉时,冀州刺史孔郁之子孔扬,封下博亭侯,子孙因在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安家;南阳(今属河南)人孔嵩,官至南海(郡治今广东广州)太守,其子孙有留住当地者;东汉末,梁国(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人孔潜,避乱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后发展成为望族。孔潜之子竺,三国时任吴南昌(今属江西)太守;孙愉,西晋时任左仆射。愉之子孔汪,官终广州刺史,甚有政绩,其子孙又有留居在当地者。唐代,《元和姓纂》列孔氏郡望为:会稽山阴、鲁国、下博(今河北深县)、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南阳。据《孔氏族谱》载,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宰相孔纬之子孔昌弼随徐彦若入粤,在南雄县平林村定居,其子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惠州等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时,中原孔氏有一支随宋室南渡,赐地衢州(今浙江衢县)。历宋、元、明、清至清末,浙江、江苏、江西、山东、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福建、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察哈尔、奉天、黑龙江、云南、贵州等省均有孔氏的聚居点,孔氏已遍布全国。
孔姓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名人辈出,史不绝书。除上文述及者外,战国、秦汉间有大商人孔氏,祖先为魏国人,秦伐魏时迁宛(今河南南阳),经营冶铁业,兼经商,富至数千金。西汉有南阳人孔仅,大冶铁商出身,武帝时任大农丞,主管盐铁专卖,后任大司农;还有经学家孔安国,丞相孔光。东汉有泰山都尉孔宙,其子孔融,汉末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南朝齐有文学家孔稚圭。唐代有经学家孔颖达,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孔巢父,僖宗、昭宗两朝宰相孔纬。北宋有说唱艺人孔三传,曾首创诸宫调。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戏曲作家孔尚任,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孔广森。近现代有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之一孔祥熙,卫生部顾问、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孔庆三,党的好干部孔繁森。
孔氏移居台湾,始于清朝中、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又有一些人自大陆迁到台湾。
孔氏徙居海外,始于元代。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鲁卫王之女承懿公主下嫁给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所带侍从中有孔子54代孙孔昭。后来,孔昭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其子孙在高丽累世为官。近代以来,闽、粤等南方孔氏有不少人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以求更大的发展,其主要目标是东南亚、日本及欧美各国。到20年世纪80年代,孔氏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美国等国家较多,其次,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不少孔姓华侨。
孔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7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分布很广,以山东为最,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的60%,其次,江苏、吉林也较多,这3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人口的73%。孔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清代满洲人有孔姓,世居沈阳;清满洲八旗姓温屯氏、温都氏,后均改姓孔;新疆锡伯族孔古尔氏、孔佳氏、孔格里氏,汉姓均为孔;景颇族支孔氏、木图氏,汉姓均为孔;裕固族冲萨氏,汉姓为孔;独龙族孔当家有改姓孔者:满、回、苗、土家、蒙古、保安等民族均有孔姓。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