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商丘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商丘

探访河南虞城“搓背村”的幸福生活

2012/8/17 11:35:47 点击数: 【字体:

探访河南虞城“搓背村”的幸福生活
从谢店村走出的搓背工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城市。
 
    核心提示
      
    昔日,虞城县大杨集镇谢店村因地势较洼,一直流传着“十年九涝水汪汪,有女不嫁谢店郎”的戏语。如今,谢店村的男人们伸直了腰杆,因为他们有了一个挣钱的手艺——搓背。他们靠着这个手艺走南闯北,有人当上了老板,有人娶了大学生做媳妇。那个让人心酸的戏语早已成为历史,现在谢店村的搓背行业成了大杨集镇的支柱产业,成了闻名全国的“搓背村”。
      
     从“二流子”到“搓背师爷”
      
    李友良是“搓背村”的“搓背师爷”,已于2005年去世。他从“二流子”到“搓背师爷”,走过了一段艰辛的人生道路。
      
    从小靠讨饭糊口的李友良不想饿死在家里,14岁那年逃到安徽省亳州市,沿街乞讨成了一个叫花子。当时天冷,每到晚上,李友良就跑到洗澡堂里过夜。那时候,他看到搓背一次挣两角钱,除交给老板的还能剩下几分钱,也够买几个馒头。他知道这是一个不错的手艺,比乞讨强上百倍,于是开始偷偷学搓背。没多久,李友良就学会了搓背的全套活儿。 不过,李友良回家从来不敢说自己是搓背的,只说在外做生意。新中国成立后,打土豪分田地,李友良回到了家乡。作为剥削阶级的腐朽玩意儿,搓背这个行当一度中断。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渐渐萌动,城里的洗澡堂开始出现搓背工。这个时候,李友良过得并不如意。想起自己的搓背手艺,他重操旧业。
      
    李友良每次回家,都穿得很体面,出手大方。看到李友良常年在外不务正业,大伙儿都喊他“二流子”。每当有年轻人在街上和他说句话,回到家里都会挨老人们的训:“你和李友良搅和在一块,也会成个‘二流子’。”李友良在村里是第一个盖上瓦房,第一个骑上自行车,第一个戴上手表的人。他创造的几个第一,开始让大伙儿刮目相看。终于,几个人找到李友良,让他传授致富经验,并保证不跟其他人说。李友良就偷偷告诉他们,自己出去搓背了。几个人瞪起眼睛,表示不能接受。李友良说:“我是第一个‘吃老鳖’的人,个中滋味我最清楚。”几个人听得心动了,咬咬牙下了决心:“走,只要能挣钱就中。”
      
    就这样,每年农闲时他们一块出去搓背,回到家就跟别人说做生意去了。再往后,李友良“搓背师爷”的身份渐渐公开。从此,再也没有人喊他“二流子”了。
      
    搓背搓出的新农村 

      
    在谢店村采访,记者看到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在村里宽阔的柏油路上奔驰。陪同记者采访的村干部刘帅旗说:“谢店村有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全村有家庭轿车30多辆。这个新农村,是靠搓背搓出来的。”
      
    后来,找李友良拜师的人越来越多,他就广收门徒,在村里办了个学习班,把自己的绝活全传授给大家。紧扎马步,胸不颓,腰不塌,两唇紧闭,目光炯炯。手里拿着毛巾,两臂发力,进行地毯式推扫。一送一回,一翻一转,手法变换有致。
      
    谢店村有100多人得到了李友良的“真传”。慢慢地,村里出去搓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弟兄,有的是父子,还有的一家人全出去搓背。大伙儿的观念开始转变,接受了这在外人看来“不体面”的事。村里一些女人的思想也逐渐开放,洗浴中心有男部和女部,丈夫在男部,妻子就在女部,两人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搓背行业主要是在澡堂内为顾客搓背、***、上浴盐、修脚等。大城市一年四季澡堂内都有搓背工,小城市搓背服务多集中在秋、冬两季。顾客可选择单项或多项服务,搓背、***、上浴盐、修脚全套服务下来需1个小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搓背工越来越受欢迎。在洗浴行业,如果有业务熟练的搓背工会招揽很多生意。
      
    到了1995年,搓背行业在当地开始兴起,并辐射到周边多个乡镇。一些早期从事搓背行业的人由于干这一行业时间较长,掌握了较多的搓背工供求信息,一些人开始做中介服务,专门为搓背工介绍澡堂,并从中收取中介费。还有的带领几十个搓背工承包几家澡堂,领头者不再为别人搓背,而是做搓背工的管理工作并从中提取费用。至2006年年底,该村在外从事澡堂承包的不下40人,其中20多人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