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商丘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商丘

探秘“中国长寿之乡”河南夏邑

2012/8/21 15:09:47 点击数: 【字体:

探秘“中国长寿之乡”河南夏邑
一对百岁夫妇美意延年。夏邑作为孔子祖籍所在地,宽仁厚德之风盛行。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自然能延年益寿

探秘“中国长寿之乡”河南夏邑
刘保义101岁时还能拉车割草。

    大河网-河南日报   记者 路英香/文  本报通讯员 刘守良 陈 进/图
      
    核心提示

      
    今年10月6日,夏邑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河南省目前唯一获此称号的县。根据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夏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2.7岁;到2007年底,该县113.8万人中,60岁以上人口为148601人,占总人口 13%;80岁以上老年人28350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5%;止于2008年4月底,100岁及以上老人120人,每10万人中有10.5个百岁老 人,上述数字均超过国家有关规定指标。据统计,该县金婚夫妇6386对,钻石婚夫妇871对。一对年龄分别为103岁和102岁的夫妇,婚龄达84年。一 个普通的豫东平原县,为何有着如此多的老寿星,记者在深秋时节去探访了这块颇具底蕴的土地。
      
    孔子祖籍,宽仁厚德之风

      
    据史料记载,夏邑是孔子祖籍所在地,境内至今尚存有孔子还乡祠等人文景观10多处,有着深厚的孔祖儒学文化积淀。孔 子提倡“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仁者,不为私欲所动,不为诱惑所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忧无虑,其乐陶陶。有了这平和的心态,就 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寝能安席,食能甘味。孔祖儒学文化的这种仁德思想在夏邑影响深远,世代传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曹集乡罗楼村人罗有名,一生悬壶济世,在北京创办“罗有名中医正骨医院”,曾担任院长。罗有名90岁高龄还能坐诊给 病人正骨,被群众誉为“神医”。因其医术高明,常给中央领导看病,周恩来总理当年给她起名叫“罗有名”。她常说,“我一辈子救过很多人,善有善报,我也落 个好身体。”前不久,这位老人才刚刚去世,享年105岁。
     
    骆集乡夏庄村的戚王氏,今年已107岁高龄,一生乐善好施,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109岁高龄的骆集乡溪北庄村的刘氏,从早年的农村接生婆到小商人,处处帮助救济别人,自得其乐。“爱人者人恒爱之”,宽仁厚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长寿因素。
      
    记者采访中还发现,该县百岁老人几乎全部是和其家人一起生活。儿孙尊老敬亲,老人自然延年益寿。记者在61岁的环卫工人孙延秋家,看见其母孙陈氏正坐在门前收拾杂物。老太太干净、清气、慈眉善目。“老人家,今年高寿?还能干活?”记者问。
      
   “我啊,一百单三岁。坐着,能帮着干点。”老人思路还清晰,反应也不迟钝。
      
    “从我嫁到这个家,俺娘就和俺住在一起。一天三顿饭,俺一家人都在一张饭桌上吃,从来没有让她在一边吃过,就为了让老人舒心。”孙延秋老伴说着,眼神里充满着对老人的孝敬。
      
    母子、婆媳、翁媳、岳婿相依为命、共享天伦之乐的百岁老人家庭在该县比比皆是。今年2月23日,中峰乡的何先明老人在儿媳的照料下,度过了他104岁的生日;桑  
      
    乡代阁村百岁老人许氏,现由儿子悉心照料;北镇乡刘暗楼村的胡焦氏在孙媳的照料下寿登期颐;今年已103岁的业庙乡何楼村高贾氏,提起自己女婿的孝敬事赞不绝口。
      
    在当地民间,“儿女孝顺,父母长寿”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尊老敬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荣耀。儿孙尊老敬亲,是决定老人延年益寿的重要因素。
      
    克勤克俭,自然的生活方式

      
    夏邑县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冷暖适中。虬龙沟、巴清河、沱河、东沙河等河流横穿全境,水质优良,生活饮用水达到 GB/T5750-2006标准;空气清新,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6.9%。当地物产丰盛,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苹果、食 用菌、各类时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采访中,记者特别关注了该县百岁老人的饮食起居和日常生活,感觉有几个比较突出的共性特点。
      
    一是顺其自然。北镇乡林楼村老人张德云,年幼时随父母逃荒要饭,年轻时是方圆有名的接生婆,今年已经 106岁,和 71岁的儿媳妇常桂英相依为命。两位老人居住的房屋虽有些破旧,但偌大的院落却是绿茵环绕,秋梅豆、南瓜等爬满了院墙的里里外外。常桂英说,这房前屋后的 瓜菜,都是点上种子随便长,从来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俺娘俩一年四季,种啥吃啥。坐在房门口的张德云老人听力尚好,马上说,“我啥都吃,好喝酒。”常桂英 说,“俺娘年纪大,不敢让她喝多,一天三四两。”四季常新的农作物和蔬菜,调剂制作一日三餐,少荤多素,保证了老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显现出良好的养生 效果。
      
    二是勤劳刻苦。
刘保义,北镇乡朱楼村老人,现年102岁,一生务农,生有一女两男,目前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因妻子去 世较早,当爹又当妈,织布、做棉衣、洗衣、做饭等一应家务都会做。目前,生活仍然可以自理,一日三餐,每餐一碗汤,两个馒头。一辈子勤苦劳作的习惯始终不 变,去年老人还能拉着架子车到地里割草。动可延年,思能抗衰。大部分百岁老人操劳一生,克勤克俭,锻炼出了过硬的身板,并养成了早睡早起、勤苦劳作等生活 习惯,有效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谈起老人的日常生活,其亲属几乎都说,一生无大病,基本不吃药。
      
    三是性格爽直,开朗豁达。
现年103岁的业庙乡何楼村高庄高贾氏老人,纺花、织布样样精通。虽是个女流之辈,干起农 活却是个好把式。性格开朗,通情达理,曾当过村里的妇女队长,劳动积极,乐于奉献,一直受到村民的好评。现与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五世同堂。现年101岁 的何营乡胶刘村农民刘周氏,一生乐观、不生气,常走动,主张靠劳动锻炼身体,深信“常坐身不健,常睡体自瘫”。
      
    除了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外,该县的高寿老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长寿遗传基因。据鹿邑司姓祖谱记载,司姓1—11 世先祖(始于南宋)平均年龄达86岁,其中90岁以上3人,百岁以上2人。今年已经100岁的曹集乡农民郭允千,其家族亲属均长寿,年龄大都在90多岁。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该县最高年龄者已达114岁。据统计,至2008年4月底,该县金婚夫妇6386对,钻石婚夫妇871对。韩道口镇班则启、班 胡氏夫妇年龄分别为103岁和102岁,婚龄达84年。
      
    老有所乐,爱老敬老事业兴旺

      
    纵观夏邑的百岁老人,前半生生活在旧社会,多数人都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逃荒要饭的贫困经历,生活质量更是无从谈起。目前这些百岁老人之所以能够延年益寿,也和赶上了好日子有关。
      
    2007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45.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6.20元。2007年全县参加基 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占总人口的19.3%和30.6%。作为2003年河南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去年该县参合人员已 占总人口的85%。
      
    夏邑县2001年即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在该县采访时看到,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和健身人群遍布城乡,公园里、小河边、树阴下、村头上,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在跑步、打太极拳、 舞刀、耍剑、踩高跷、打腰鼓、玩魔术杂技等。县老年书画院、老年体育协会、老年鼓乐队、老年文艺队等,经常开展活动,既锻炼身体,又愉悦了身心。全县24 个乡镇均建有敬老院,县城建有老年公寓、托老院,为2100多名老人安度晚年提供了保障。120名百岁老人,每月都从民政部门按时领取100元敬老补助。 全县老年人福利类收养单位床位数12.6张/1000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县政府助推“孝心工程”,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评选“好媳妇”活动,一直延续至今;80年 代开展了“农民教育日”活动;90年代开展了“社会公德教育”;2007年又开展了评选“十大孝子”和“老人进新居”活动。今年初,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 上,破天荒地对“十大孝子”进行隆重表彰,整个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该县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网络,专门成立了县长寿养生文化研究会,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和丰富多彩的长寿养生文 化研究活动,先后出版《百岁寿星谱》、《健康大讲堂》等专著12部,组织现代长寿养生科普知识讲座36场(次),撰写论文120余篇。老龄工作多次荣获 省、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该县卫生局副局长彭立夫告诉记者,夏邑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应该和当地的土壤、空气、环境、食物、独具特色的长寿养生文化等有关。据了解,下一步,夏邑县委、县政府也准备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索当地人的长寿原因,说不定还能挖掘出一个新的养生经济增长点。(原标题:夏邑:“中国长寿之乡”探秘)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作者:路英香              2008.11.18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