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很多工厂、企业停产或倒闭,很多农民工因此失业。据财经网报道,2009年我国共有1.3亿外出农民工,其中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没有既适合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去做,而又收入稳定可观,且并未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工作呢?其实,只要掌握一门技艺,就不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请看来自“中国搓背第一村——虞城县大杨集镇谢店村”的报道,看看他们有什么致富 “秘诀”,希望给农民工读者以启示——
像这样的楼房,在谢店村有200多栋。
靠搓背,小村庄每年
收入2000多万元
2月18日,记者走进了具有“中国搓背第一村”之称的虞城县大杨集镇谢店村。站在村头,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座座一点不亚于城市里别墅的别致楼房,还有妇女、老人们在干净的街头唠嗑、孩子们在愉快地四处玩耍……处处洋溢着繁荣、安定、祥和的景象。
“谢店村人口580户、2263人,耕地3083亩。村内既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没有便利的交通,更没有什么企业,然而它却是全镇最富裕的村。”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葛战华介绍,该村1000多人常年在外从事搓背服务,靠着“搓背”这个“不起眼”的行业,一年一人能净挣两万多元,全村每年收入2000多万元。
在村民刘丹家门前,葛战华顺手向南北指去,说,这些楼房每栋投资都不低于10万元,最近几年来新建的多在20万元以上,有200多户村民建起了小洋楼。冰箱、彩电、空调这些现代化电器,在谢店村早已不再新鲜。此外,全村80%以上的家庭在银行有存款,存30万元、 50万元的农民多如牛毛,“百万富翁”也有30多个,它们都是靠搓背“搓”出来的。
“你们村里人要是把钱一下子全取走,我们信用社非倒闭不可。”该镇原农村信用社主任袁友臣曾如此与葛战华调侃。如今,勤劳的谢店人民靠搓背富了起来,连姑娘出嫁都要打听一下对方家里有几个搓背的,多了才会很乐意地嫁过去。
李友良偷偷“摸老鳖”
半辈子吃喝都不愁
在谢店村头一方被枯草遮掩着的坟茔中,该村的搓背“鼻祖”李友良沉睡在里面,日夜守望着生他养他的慢慢富裕起来的村庄……
“他从14岁起就偷偷摸摸给人搓背,半辈子吃喝都不愁……”提起李友良和搓背村的“历史”,葛战华如数家珍。
多年前,李友良先是在周口一家澡堂端茶倒水、抹桌扫地,但工钱少,不够吃饭。而搓背工钱多,搓背工吃饭顿顿都有馒头,还能喝点小酒!后来,勤奋好学的李友良也学会了搓背的全套活计,在商丘火车站附近一家澡堂当上了搓背工。搓背赚的钱虽然不多,但李友良却很满足。新中国成立后,搓背是“下九流”的行当,没人看得起,每次李友良回家却从不说自己是搓背的,只说是干生意的。家里人问急了,他就说是“摸老鳖的”。后来,因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没人花钱搓背了,李友良也无奈“下岗”了。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很困难。李友良偷偷外出干起了老行当——搓背。长期在外打工的李友良每次回来都让邻居们纳闷:“穿得体面,出手大方,跟其他劳力回来就是不一样。”看着李友良家盖起了砖瓦房,添置了新家具,大伙儿总在一起琢磨:李友良到底出去干啥活儿了?
“去城里搓背去了!”在几位铁哥们儿的再三追问下,李友良无奈地告诉他们。虽然有点“不入流”,可就是比种地挣钱。“只要能挣钱,俺也干!”就这样,每年农闲时他们一块出去搓背,一年到头都有丰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靠手艺挣钱不丢人
“瞧人家,靠搓背盖起了楼房,孩子在县城最好的学校上学,干脆咱也出去搓背吧!”看着一些村民靠搓背一个个富裕起来,原来认为搓背乃“下九流”的思想在谢店村逐步消除。
村民王军良原在一家磷肥厂上班,1990年时因企业效益不好无奈之下辞掉了工作,跟村里人到城里当上了搓背工。“我家这12间楼房,都是我搓背挣来的。现在三个儿子年年都外出搓背,一年收入比在南方电子厂干上好几年挣的还要多。靠双手去挣钱,有什么可丢人的?”站在自家楼房下,王军良自豪地对记者说。
“你可别小瞧搓背——搓背、上浴盐、修脚、捶背、***等全套活下来得百十块钱,老板提30元,自己还能落个七八十元呢,比干啥都强!”刚从外地搓背回来的关战国说,现在是搓背旺季,每天都有一二百元收入,和老板一天一结账,一天三顿有酒有菜。“要不是家人催我回家浇麦,我真不舍得回来。”关战国告诉记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谢店村村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慢慢地接受了这在外人看来“不体面”的活计。该村出去搓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有的夫妻两个刚刚结婚也去搓背。每年都有几万元的收入,谁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