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碧波荡漾的商丘南湖岸边看古城,500年的古城与古城外的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
如果从空中俯瞰,睢阳区外圆内方的商丘古城状若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镶嵌在郁郁葱葱的豫东沃野。伴随着新时代的节奏,古城保护和建设的力度空前:2013年5月,商丘古城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擂响古城保护建设和复兴的战鼓。几年来,商丘抢抓机遇,勇挑重担,攻难克艰,主动作为,古城保护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市人民梦寐以求的“古城梦”正在变成现实。保护、拆迁、建设,如今的陈家四合院已经落成、古城墙修复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一幢古代建筑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著作,一座古城就是一幅跨越古今的历史画卷。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风雨,铸就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商丘古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商丘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归德府城墙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古城南关码头遗址段和商丘古城2011年分别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立即列入项目”和“后续列入项目”。2015年12月,商丘古都文化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15年年会认定,“商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五帝之一帝喾和商先公先王多在商丘一带活动。这里是商汤都亳所在地,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都城、两汉时期梁国的都城和南宋王朝第一个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这座属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古城,一直以来却没有吸引到国人、世人足够的目光,似乎一直停留在我们的耳熟能详和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建成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这座古城,城、池、郭三位一体,外圆内方,至今脉络清晰,格局完整,国内罕见。500年,还只是这座古城池地面遗存的年龄,它的历史其实更久远,久远到超出我们想象的4000年前。自帝喾都亳开始,这座城历经战火和水患,多次被毁坏掩埋,又多次原址重建。据考古发掘,商丘古城下同时叠压着周代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的应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被专家称作“目前世界上现存唯一的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于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古城承载着商丘几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商丘城市的生命之根、文脉之本、不朽之魂。无论是原来的商丘县还是现在的睢阳区,都把古城保护当作压在肩上的历史责任,20多年来相继委托专门机构编制、修编了一系列关于古城的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组团分区规划等,并依照这些规划对古城严格控制管理,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抢救修复,使得燧皇陵、阏伯台、 微子祠、壮悔堂、侯恂故居、八关斋、文雅台、张巡祠、应天书院等历史建筑得到修复、完善,应天书院、穆氏四合院、归德府文庙等一批文物景点经过修复后也相继对外开放。商丘市、区两级投巨资对古城景区和南湖景区进行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商祖祠恢弘大气,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华商节。商丘古城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的城市品牌越来越响。
商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金三角”的发展战略,把古城作为商丘城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古城文化旅游片区不但承载着文明传承的职能和文化旅游的功能,还是商丘生态建设的载体。商丘市曾提出,力争通过5年时间展示古城保护建设新成果。在古城保护建设工作中,睢阳区勇担重任,始终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科学保护、复原复兴、永续利用为目的,坚持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一手抓保护利用、一手抓民生改善,举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强力推进商丘古城保护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开创了古城保护建设史上的新征程。
“十三五”期间,商丘市和睢阳区将凝聚合力突出做好古城保护与利用,充分挖掘古城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凝聚合力,突出做好古城保护性建设与利用,着力打造“文化古城、特色古城、产业古城、生态古城”,建设全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着力发展以古城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使其成为推动睢阳区产业转型的龙头产业、支柱性产业。“十三五”末,46平方公里的古城遗址文化产业园将初具规模,古城核心区将业态初现,古城文化旅游产业所带动的综合经济收入预计在80亿元以上。
从沉睡中醒来的商丘,将朝着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宏伟目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