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三门峡

佛土古镇慈化寺

2016/2/23 14:56:45 点击数: 【字体:


【慈化古镇简介】
 
佛土古镇慈化寺
 
  慈化古镇,即过去的慈化镇,后与当阳市坝陵办事处合并,成为坝陵办事处的一部分。慈化古镇西吻沮水,东拥漳河。沮漳姐妹牵手绕古镇而行,衍生出一道江汉平原西接巴山蜀水的咽喉要冲,真乃是“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这里自古是鱼米之乡,是水运通道,是佛灯香火之地。
 
  一
 
  王璨的千古绝唱《登楼赋》记曰:“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臬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东汉才子王璨登当阳仲宣楼之远眺,目之所及,已将慈化寺古镇——这颗沮漳三角洲上的璀璨佛珠尽收眼底,给人勾画出一幅美丽、富饶的水陆图画。
 
  慈化寺位于当阳市城区东南9.6公里处,西吻沮水,东拥漳河。沮漳姐妹牵手绕古镇而行,衍生出一道江汉平原西接巴山蜀水的咽喉要冲,真乃是“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见《左传》),这里地处北纬30°46’,东经111°52’,自古是鱼米之乡,是水运通道,是佛灯香火之地。
 
  据1866年大清同治五年的《当阳县志》所载,香泉寺因此地有一香馨可口的泉水而得名,由“唐代黄龙禅师所建”。传说唐代黄龙禅师讲经授法,曾来到“三楚名山”玉泉寺。玉泉寺方丈以冷水冲泡玉泉仙人掌茶相待。黄龙禅师举杯细品后,连夸“好茶好茶”,问得此水的来历后,便随方丈来到香泉之地察看,果然是一片天生地造的佛土灵地,于是便在此结茅为庐,修建了香泉寺。
 
  又据清同治五年的《当阳县志》记载:“慈化寺明代初称化寺。”相传疯和尚济公曾在香泉寺小住多日。一天,济公正在寺门口清扫卫生。忽来一女香客,红衣红衫,红裙红履,径往寺门而来。济公见状,慌忙用扫帚左拦右挡,阻止其入内。寺内方丈闻讯,连忙出寺,喝斥济公休得无礼,并礼请女香客自便入寺。谁知这女香客进得庙里,所到之处,便燃起大火。顷刻间,香泉古寺化为灰烬,唯独后院膳房完好无损。众僧人从柴草堆里拖出正在酣然大睡的济公,只见他浑身赤条条,一丝不挂,众人怒笑不得。济公却摇着破扇笑曰;“此红衣女香客非为凡人,乃火王菩萨也,她见寺内没有供奉她的金身,便点火相报复。刚才如无贫僧这般做作,这小膳房也会荡然无存,中午各位师兄,恐怕连膳食也没有吧。”他用扇指了指庙门口烧剩的两根门柱,只见石柱上分别刻着“慈航普渡”、“化身成佛”的楹联。烟火已将柱身熏得一团漆黑,唯独柱顶的“慈”和“化”二字十分清晰。众和尚不知所云。济公笑道:“要得安宁,何不将‘化寺’之名改掉,取柱上的‘慈’、‘化’二字,改名‘慈化寺’呢?”几百年来,人们习惯称古庙为“香泉寺”,而将寺庙对面的古集镇冠名为“慈化寺”,一直沿用至今。
 
  香泉寺规模宏大,是玉泉寺的脚庙之一。它座北朝南,依次建有祖师殿、财神殿、雷神殿、火神殿、十八罗汉堂和观音楼。观音楼上供奉有云霄、碧霄、琼霄三仙娘娘。寺中央的大雄宝殿有“两步三口井”,佛祖就立于“两步三口井”的莲花宝座之上。侧耳细听,可闻莲花宝座下叮咚水响,这泉水就是当阳地方官员进贡皇上的圣水。故民间称此“古井分香”。寺内朝鼓暮钟、声音恢宏,数十里可闻。寺院两侧分别建有天福庙和土地堂。环顾四周,古木参天,垂杨葱茏,长枝映水。据说寺外垂杨,日出之时,舒枝展叶,形似遮阳大伞;夕阳西下,枝叶便收拢成一把绿绒伞盖,这就是人们赞称的“垂杨晚翠”。
 
  1992年8月,笔者在慈化村史五一家,发现了破损半截的“大清光绪年”碑石一块,上面镌刻有“香泉八景”字样,用水清洗后,八大风物景观一目了然。它们分别是:七泉朝阳、双桥彩虹、凤台夜月、木鱼芳洲、清宇夕照、垂杨晚翠、清溪泻玉和古井分香。资料显示,香泉寺在明清之际,佛事活动进入鼎盛。正如明朝诗人雷思沛在《游慈化寺》诗中所写的那样:
 
  一入临沮境,风烟似黛鬟。
 
  村村皆佛土,处处是仙山。
 
  暮雨随舟至,春云逐鸟还。
 
  漫游成野性,浊酒笑酡颜。
 
  这些文人墨客尚且如此陶醉,难怪湖北“下五府”的善男信女们,视此为神圣之地呢。他们身背黄香包,肩挂万明伞,足蹬破草鞋,千里迢迢而来,秉烛奉香,敲锣打鼓,拜罢香泉寺,便开始“禁嘴”上神路,三步一拜,五步一叩,五体投地地直向玉泉寺、鸣凤山以至武当山朝山而去。
 
  二
 
  香泉寺是历史的见证。1939年,日本侵略者对华全面进攻,武汉即将沦陷,共产党为了争取抗日领导权,在慈化寺组建了以文省三、童勋伯为首的地下党组织,并热情地接待了前往休整的国民党第33集团军及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正是这一年的“双十节”,一身戎装的威武将军张自忠来到香泉寺,看望当阳县中心小学慈化寺分部的师生,并欣然挥毫题词:“我们国家大难当头,你们青年学生一定要勤奋读书,抗日救国,为国分忧。”
 
  香泉寺还为抗击外来侵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1941年,日伪警备队进驻香泉寺,在慈化街上挖城河、筑碉堡,妄图对香炉山抗日根据地全面封锁。为了端掉盘踞在此的日伪警备队,新四军夜袭香泉寺,经过一场血与火的激战,全歼日伪警备队,打通了通往香炉山的交通要道。千年古刹也葬身战火。到1949年时,香泉寺只剩一角,最后一名僧人—— 83岁的道全和尚,只能逢“热场”,背着背篓,沿街“打场”乞讨度日。
 
  慈化古镇“左环溪水,右带沮河”,是个充满传奇的地方。沮河自当阳城区向南倾泻而来,在西里湾的水马滩侧流向西,直逼烟墩包,流经窑湾后,急转向南经鸭子口东流而去,整个古镇在沮河的三面包围下,形成一片半岛,形如黄龙禅师的木鱼。人们传说,慈化这地方原为一片湖水,碧波荡漾,水鸟云集,非常美丽。一天,一个女香客在水边梳妆洗涤,草地上放着她镶有七颗珠宝的项链。忽然飞来一只丹顶鹤,趁其不备,衔起项链飞往蓝天。这位女香客情急之下,一边追着一边喊叫:“还我珠宝,还我珠宝。”不慎脚下一滑,跌入水中,沉下水底。恰巧黄龙禅师敲着木鱼从湖边走过,他双手合十,口中念道:“阿弥陀佛,善哉!”随即将手中木鱼抛入湖中,霎那间,一片芳草萋萋的陆地浮出水面,将女香客从水中托起救了她一命。因此块陆地为木鱼所化,故被人们称为“木鱼芳洲”。那丹顶鹤偷衔着女香客的七颗珠宝项链飞上天空后,眼见女香客失足落水,不禁大惊失色,“哇”的一叫,口中项链便落入庙前溪水之中,很快化成七眼泉珠,在阳光照射下,流光溢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泉朝阳”。
 
  香泉溪流宛如一条白练,绕寺而过,淙淙地流向沮河。溪水之上建有彩绘的两座拱桥,恰似两弯精致的鹊桥,故名“双桥彩虹”。这两座桥一座叫“九梁桥”,由九根石梁搭成;一座名“义济桥”,于清光绪年间重建。桥头立有“义济碑”一块,上面镌刻有众多商家大户们捐款建桥者的芳名。桥头立一灯柱,每当夜幕降临,居住在庙旁专事庙内勤杂的袁氏家人,便开始点火升灯。夜色清宁,珠泉悠悠,一弯皓月在灯火的辉映下凭水跳跃,这就是“凤台夜月”。
 
  过义济桥,便步入香泉湖小街。此街南北朝向,长约百十米,是名符其实的“古街”,它随香泉寺应运而生,是各地佛教居士迁徒定居的聚集地。这里香火供品、饭铺客栈、酒肆茶馆、行户作坊应有尽有,走完街的尽头,便与东西走向的新街垂直相连。1935年,一场巨大的洪水使沮河决堤,直冲香泉湖,一条独角龙顺水而流,雷电跟踪追击。一声巨雷响过,独龙一摆尾,这条古街全被搅塌,葬身水底,永远成为深埋湖底的文物了。
 
  “新街”其实并不“新”,只是就“古街”而言罢了。它东西走向,形状呈“S”形,长约1公里,宽约3米,街心以青石条铺成,两侧嵌有大小不等的卵石,人们称此为“龙甲街”。它的东端建有独拱牌坊,如同玉泉寺的“三圆门”,上书“青云阁”、“大清光绪建”字样。西端街口也耸立着同样的圆门,上书“承平门”楷字。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将街道分三段命名。由西而东分别叫“和平街”、“中山街”、“解放街”。街道房屋造型清一色的飞拱斗檐,为标准的徽式建筑。较有名望的商铺大户分别为童氏的“洪发源”餐馆,童太和的烟酒食品杂货铺,“杜福记”商铺,梅作五的“日杂匹头百货铺”,“永兴祥”、“杨运和”、“季永长”、“梁氏药铺”、周悟和的酱园铺等等也十分繁荣。
 
  三
 
  与“新街”并行而立的,叫“背街”,学名称“胜利街”。其实背街并不“闭塞”,这里同样人流如潮,生意红火,著名的花线行、榨油坊、酿酒坊、米面行、高脚行、柴禾行、铁匠铺应有尽有。
 
  有趣的是,此街居民皆文姓,号称“文姓一条街”。查阅《文氏族谱》方知其中的渊源:原来他们的先祖来自江西吉水县,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旁系后裔。南宋末年,元军大势入侵,文天祥组织“文家军”英勇抗元。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兵败于空坑,战将文良辅被捕,在押解途中机智逃脱,为躲避追杀,流落于湖北浠水,隐姓埋名,改“文”姓为“闻”姓,成为浠水“闻”姓始祖。民主斗士闻一多即为其后裔。文良辅长兄文良恭也随之四处流落,其后裔于明朝初年随“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来到当阳慈化寺,700余年的繁衍,形成了“文姓一条街”。
 
  这里逢单日为市,民间称“热场”。它与周边的清平河、脚东港、官当街、胡家场、富里寺,构成了集市贸易的综合体:“冷场”、“热场”交替进行,行商小贩往来不断。更有那沿河的三处船埠头,樯桅林立,风帆点点,运往沙市、武汉的粮食、棉花、油料在此装船;来自保康、远安的木材、蚕丝、山货在此起坡。小小集市的宁静夜晚,打鼓说书、吹拉弹唱、汉戏京腔、夜宵吆喝,使一间间木门板房灯火通明,夜不闭户。
 
  正是在这几条街上,共产党特支书记文省三以“保国保家”、“防匪防盗”之名,动员殷实富户筹资捐款,通过国民党33集团军购买枪支弹药,训练壮丁,组建了慈化乡保安队,成为当阳共产党组织掌握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并会师香炉山,成为新四军的重要力量。正是在这条街上,共产党人建立了“文家祠堂交通站”,赵玉兰以教书为掩护,收集敌人情报,护送干部和伤员,直到新中国成立,该交通站都完好无损。
 
  慈化寺,这座佛土古镇,在当阳改革的大潮中日新月异。不仅是当阳的粮油主产区、生猪饲养地,而且已建成新型的蔬菜基地,塑料大棚一望无际,返季蔬菜绿色无公害。慈广大桥的新建、当阳三桥的竣工、宽阔的坝慈大道,都为古镇慈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佛土古镇慈化寺,你正以你的古色古香弹奏着时代的交响曲,在城镇化的大潮中,你会更加美好!
 
  读者点评
 
沿着古镇的河流寻找历史
 
  ■聂道菊
 
  今年4月,我与一位学友网上聊天,因为都是语文老师,我们聊得最多的,自然是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现在的学生作文,套话连篇,很少有真情实感,主题也是写母亲写父亲,没有什么新意。
 
  学友将三峡宜昌网的网址传给我后说,点击进去看看三峡日报的“宜昌古镇”专栏,所刊发的都是有关宜昌各地古镇由来的文章,说身边的古镇,讲家乡的历史,至少可以开阔学生写作文的思路。
 
  我当即点开网址,看到的是《渔洋关——渔洋河畔一颗明珠》一文。一口气读完,果然感觉不错。接连几天,我又读了《一个美人和一座古镇的传说》、《渔峡口,军事要塞的过去与现在》、《三斗坪,一个永远的码头》、《百年繁华古老背》、《文武有道看陆城》、《荆门山下红花套》等篇章。这些文章都是对一座座古镇历史脉络的客观梳理,是对一座座古镇演变发展历史的生动记录,让我仿佛穿越千年历史百年春秋。
 
  尤其让我欣慰和激动的,是解读五峰古镇的那篇文章。
 
  今日五峰古镇,虽然拆去城堞,不见梵宫,但其自然风貌依然如故。古镇之美,美在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胜迹。人们把山城古镇富有建筑特色的城区格局,概括为“一桥、一塔、四门、八景”。通过这篇文章,让人们真实了解了五峰老县城的古镇风貌。
 
  三峡日报“宜昌古镇”栏目的每一篇文章,寻根溯源,考证翔实,内涵深刻。通过这些文章,可以让人们感受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古老。一位哲人说过,一座城市或集镇的历史,就是一条河流的历史。宜昌几十座古镇的繁荣兴盛都与长江、清江、沮河、漳河等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集镇临河而建,依水而居,沿河发展,生生不息。
 
  如《渔洋关,渔洋河的一颗明珠》这样描写渔洋关古镇:“东来的船帆、西进马帮都在这里聚散,渔洋河汇入清江直通长江。旧为宜都、五峰两县的黄金水道,水上人生、船工岁月早已成了拨动心弦的回忆。鼎盛时期,渔洋古镇烟户两三千。石板铺就的每一街道上,商铺货栈一家连着一家,车马络绎不绝;依据坡形山势的石板街,拾级而上,人户房舍,青砖楼房,木质店铺,鳞次栉比,街市俨然而街道建筑却又错落有致,真是一幅古朴街市风情画卷。”
 
  如果说一座古镇是一条河流,往事就是飘在河面上的乡愁,而“宜昌古镇”则是可以释放乡愁的一叶叶风帆!
 
  我也打定主意,就以“古镇往事”为题,围绕着河流、童年、小村、旧事,让学生们写写家乡的往事,心中的小村小镇。(作者单位: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小学)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三峡日报(2014-05-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