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茅津渡,自商代至今,风雨洗礼逾千年。如今的茅津渡,一个作为经济开发区的名称而时尚地红火着,另一个真正的古渡口却在卸下千年繁重后,落寞寂寥地独守河岸,逐渐地被人遗忘。
南北通衢商贾云集
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春秋战国时期,茅津渡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晋献公假道于虞伐虢,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渡河败秦,均从茅津渡河。宋代诗人魏野曾赋诗《茅津渡》曰:“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暮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茅津渡作为转运枢纽,将晋南的盐、煤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各地。
尽管茅津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渡口,但有关它的兴衰变迁,却少有人考究。被村人称为“卫诸葛”的茅津村村民卫永强,20年来,自发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成为考证古渡口的重要史料。“1937年日寇扫荡前的渡口,是千年古渡的缩影。因为一些年长的曾亲眼目睹过古渡繁华的人先后过世,我整理的资料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卫永强颇为骄傲地说。
卫永强介绍:“清朝时,茅津村几乎家家都有生意人。英国人在茅津渡开的一家打蛋厂,光厂房就有170多间,从全国收来的鸡蛋蛋清和蛋黄人工分开后,用火烘干,然后装箱上船过渡口,运回英国。很多村民都在英国人开的厂里打工,据说工钱很高,村民赚上钱后,再拿去做生意。
“1936年的茅津渡,是个有着近万人口的大镇,镇上有大小商店300多家,河东杨家永泰昌的车马大店仅骆驼就有三千多只,商号发展到了蒙古一带。商人魏登科开了一家专新店(百货商店),足有一条街道那么长,里面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浴华池大澡堂,官烟店、电话局、盐窑、烟厂、镖局以及各种小吃店面一家挨着一家。每日清晨一片热闹的叫卖吆喝声,直至夜色降临,吆喝声不绝。”
茅津渡口的历史在卫永强的记录中清晰起来:夏代属于虞国最南端,春秋至西汉期间一直沿用矛槽沟口的称号,隋朝改用河头镇,唐贞观年间街道拓宽,商铺林立,遂命名河头街村。后因老县衙并入河头街村,又复名河头镇。明洪武年间,渡口改为矛晋渡。永乐年间,改为茅津镇。时值大迁移,从洪洞迁移来八千余人。村南北就有4.5公里长,村境周长17公里。“商贾云集,店铺纵横,古物生辉。”卫永强形容其时的景象。
日寇纵火一片废墟
许金升,79岁。1936年,他7岁。“官府有八百多人守着渡口,称作由检营。渡口有三个高等学府,一个女子学堂。龙王庙也不知道建于何代,三进院落,双层木结构,都是木雕彩绘,华丽非凡。因村子大,排水就成了个问题,明代有匠人在龙王庙下面修了二百多米的石洞。石洞全是用青蓝色的方石砌成,洞壁两侧有图雕,雕刻精美,有《西游记》的全套故事,还有《八仙过海》。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下去玩,边玩边看,现在那些图案还清楚地刻在心里。随着龙王庙被毁,石洞坍塌被埋在了河底……村里有个祖师庙,也是修得富丽堂皇,三进院,还有一处偏院。最为称奇的是,祖师爷爷在木楼下,祖师奶奶在木楼上,父辈说这里面还有一段佳话。村里还有一座大禹庙,不知修建年代,父辈们讲,是鲁班爷造的,正殿修有三个拱斗,临走还留了几句话‘胜我者缺斗三个,不胜我者余斗无数’。意思说他的技艺高超。”许金升回忆。“四处都有城墙,四个城门经常有人把守。城里的一些大庙建筑手法超群,全国都知名。祖师庙四根通天木柱高20米,粗3米。大禹庙里有水浒故事和包青天故事等雕刻,都是用玉石雕就,光彩夺目,非常珍贵。后殿有一尊佛,都是用银圆砌成,石碑记录用料三百万两银圆。庙内有一五色玉石的娘娘像,价值连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他清楚地记着1937(太原道注:应有误,疑为1938年)年农历二月十四那天,这些珍宝都被日本鬼子烧抢一空,茅津人四散逃命,茅津渡变成了一座燃烧着的死城。
日本鬼子投降后,返回家乡的茅津人看到,昔日车水马龙的渡口没剩一只船,茅津村几乎被夷为平地。面对满目疮痍的渡口,他们组建了新的生产队,集体置买了9只船,渡口开始复苏。
1958年,平陆县成立了航运公司。载重三十余吨的木帆船在渡口唱响了主角,他们往来晋豫,主要运输棉花和粮食。1980年8月,政府拨资打造了一艘大船晋航一号。晋航一号耗资相当于当年的100辆解放车。1981年3月,晋航一号启航,奔走在茅津渡口和隔岸相望的河南会兴渡口之间。一辆解放车连车带货上船是30元,晋航一号船面上可以并列排12辆解放车,即便片刻不停地营运,两岸渡口的车辆还是排队长达2公里开外。“那时渡口边就是209国道,是山西到河南的主要干道。一个渡口连同其他木帆船,一天的营业额达到了2万多元。1982年,政府又出资打造了晋航二号。二号可以容纳10辆解放车。”在晋航一号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机工王应照说,晋航一号总长49米,宽10.5米,当时用军工设备建造的,加油挂挡都是电子液压配合操作,至今不落伍。
1992年黄河大桥建成通车。茅津渡繁华落尽,晋航一号和二号停航。现在,晋航一号和二号均被列入战备船,进入常年的维修维护状态。原来的船长和舵手以及机工日日都会来到船上检查,保证随时用随时发动。
慕名前往失望离去
每年,都有各地游客慕名前往茅津渡游览。“游客总要反复问‘这就是茅津渡?’得到肯定答复后,无不失望而去。”村民们有时甚至不忍作答。
茅津村村委会主任李庆元,是一位年轻的村干部。面对古渡口,他想法很多,茅津村村民收入微薄,但茅津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古渡文化,为何不能开发利用呢?
“每年夏秋时节,夕阳落下,因与河水走向一致,火红的日轮仿佛被涛涛河水渐渐吞没,景色壮观绝美,这就是曾经闻名于世的茅津晚渡胜景。如今,连茅津人对这一景致也极少知晓。”李庆元惋惜地说。
对于古渡如何保护和开发,李庆元有些想法。
“我曾经给政府打过两份报告,一份开发茅津渡旅游业的提议和一份开发茅津黄河滩涂旅游景点的报告。我想在古渡口建筑凉亭以及景观树,便于远道而来的客人观赏停留。茅津渡口一入冬,就有白天鹅飞来。人们在观赏古渡口景致的同时还可以看天鹅。依托茅津渡口,我们再种点经济林,再规划个垂钓点,这样会加深游客对古渡口的印象。”李庆元想将古渡口的宣传列入规划中,“因为资金等问题,茅津的古迹暂时无法复原,但经过渡口的旅游发展,积累资金后进行原貌修复,将是功在千秋的一项事业。”李庆元设想。如此一来,既可保护古渡口,又可为村民谋得福利,可谓一举两得。
随即,记者在平陆县县委进行了采访。县委几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茅津渡口搞过开发,有人承包购买了游艇搞旅游,最终因生意不景气自行离开,“古渡口不是文物建筑,可以维修立项。它是个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具体怎么做还没有意向。”
“平陆还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让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盖房子是不现实的。古迹保护旅游开发主要看领导意识够不够,再要看上级部门是否重视扶持。”该县县委一位工作人员说。
“不喊不叫的孩子没奶吃。”平陆县一人大代表坦率表陈。
开发保护功在千秋
尽管平陆县对古渡口的保护与开发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但县政府也掂量出了“茅津渡”这块牌子的含金量。早在1990年,平陆县就成立了经济开发区,并以茅津渡命名。
“当时县政府考虑到平陆招商引资搞经济开发,开发区的名字就得响亮,得叫的出去。后来,一位领导问平陆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是茅津渡。经济开发区成立后,原来的茅津派出所迁址到了开发区内。如今,开发区内企业有几十家,有化工、生铝矾土、熟铝矾土、制砂、铝产品等等,全县上缴税金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从2002年的7个猛增到了几十个。”一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显然,经济开发区命名为“茅津渡”,让茅津渡迷失了自身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经济产业的代名词,没有体现出“茅津渡”三字的历史厚重感。
7月9日,茅津村头,一广州老师携带儿女前来探访千年渡口。“我从网友那里了解到茅津渡口不好找,网上看到有茅津渡经济开发区,就想在经济开发区住下,步行到渡口。谁知道下了车,才知道茅津渡距离茅津渡经济开发区有5公里之远。”
一些茅津村的年轻人对政府这种将茅津渡易名到经济开发区的做法,表示了愤慨。有人在网络上公开发布“茅津渡被侵权”消息,在网民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政府这种做法究竟是否涉及侵权,记者就该问题咨询了太原师范学院法学教授张普定。张教授认为:“对于千年渡口,政府人员有管理之责,该地名由政府代表当地群众所有,只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备案的开发区,名称应该是合法有效的。”也就是说政府易名的这种做法并没有侵权。
既然政府易名不算侵权,那茅津渡经济开发区缘何不建在茅津渡?茅津渡经济开发区一工作人员解释:“经济开发区建在黄河大桥边,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一企业老板在电话中对记者说:“茅津渡既然不能发挥它的历史作用,最起码应该为经济所用,也算是政府的一个求全之策。”
7月11日黄昏,渡口边,舟楫横陈,船桅闲置,火红的夕阳沉入河底。一年轻机工问旁边的工人:“书上说,茅津晚渡是晚上摆渡吆喝连声,浊浪灯火辉映的夜景。可现在,大家都说是夕阳落下的景色。到底是哪一种?”旁边的工人取笑:“管那么多!再过百年,就连茅津渡在哪儿,都不一定有人说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