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铸鼎原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境内,北临黄河,南抵秦岭,东依洛阳,西傍西安,离洛阳、西安均为200公里。铸鼎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代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5500年前,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以仰韶文化中期遗存为主的人类居住中心,境内现存仰韶、龙山古文化遗址50处。古遗址密度之大、范围之广、年代延续时间之长,在河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对于开展聚落考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铸成天、地、人三鼎,而后驭龙升天。《阌乡县志》称,汉武帝时在原上建有黄帝庙。《山海经》把铸鼎原列入《中山经》,并对其南侧的首山、轩辕台、夸父山作了详细描述。铸鼎原存有最早记载黄帝炼铜铸鼎的唐代铸鼎原石碑及黄帝陵冢,有宋朝到明清的黄帝庙遗址,并发现了大量汉代和唐代的建筑痕迹,特别是去年在轩辕台和黄帝陵、干头遗址、皇天塬等发现的大量仰韶时期的祭祀遗迹,包括祭祀坑、祭祀沟、石斧、兽骨等,进一步验证了铸鼎原在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古代地理中心的特殊地位。
铸鼎原在古代就名满天下,历代文人骚客在铸鼎原上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曹植、萸信、李白、陈子昂、杜牧、韩愈等40多名著名诗人在此留有墨宝,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铸鼎原上的古地名很多,民间传说也很多,大多集中反映了三皇五帝的历史活动,有力地印证了史书记载的事实,如荆山、首山、夸父山、夸父冢、轩辕台、蚩尤山、铸鼎原、鼎湖、炉底、桑园等。每一个延续至今的古地名都述说着一段神奇的历史,记载着三皇五帝的一段经历。这与五帝时代的民间传说和古文化遗址相吻合,对探索中国史前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铸鼎原周围散落着大量与黄帝时期测天有关的古代地名,如东常、西常、大常、小常、常卯、卯屯、中社、东册、西册、干头、阳平等。黄帝陵与黄河北岸中条山上的测天点形成的对应线,应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测天的“本初子午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考古专家的浓厚兴趣。专家一致认为,铸鼎原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测天中心,古代人类的地理中心,它的测天历史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
近年,随着文物考古的不断深入,铸鼎原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引起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也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来此考察发掘。从大量的灰坑、窑穴和古人类半地穴式屋基中,出土了彩陶钵、彩陶盆、磨光黑陶、大型陶缸残片及古代兽骨、古代人工开采的铜矿石等。在西坡和北阳平遗址的灰坑中,还出土了两个泥雕人头像及一个灰陶人头像,工艺之精湛、艺术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令人惊奇的是,这里还发现了距今5500多年前铸鼎原上先民们蓄水控水用的一个底部完全硬化的大水池,可以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水利设施,令人难以置信。
今年春天,在西坡遗址的发掘成果更令人鼓舞,发现了3座仰韶中期的大型硬化房屋基址。基址为半地穴式,普遍采用了夯筑技术,建筑结构复杂,地坪、墙壁加工考究,地面光滑平整,门道、灶塘、火道、柱础石、大型木柱等设施齐备。最大的一间占地面积120多平方米,面积如此巨大的房基在中原地区的仰韶中期属于首次发现。经初步勘察,在已清理的大型房基下还有一座更大规模的建筑基址尚待发掘,这为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显示出西坡遗址具有较高的档次和规格,绝非普通村落,很可能是一处聚落中心。
神秘的铸鼎原上究竟埋藏着多少秘密,目前知晓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相信,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铸鼎原神秘的面纱最终将被揭开,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