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确定的纪念日,这个节日全国盛行。节日这天家家门插艾蒿、吃粽子、煮鸡蛋、包角黍、饮雄黄酒,儿童戴荷包、扎五色线,农家妇女走娘家。
六月六 相传清乾隆皇帝去西安,路过灵宝,时值农历六月初六,中午天热,见一白衣亡魂跪求赏水解渴,遂命当地人在此日烧面汤到祖坟祭奠。“点汤”习俗在灵宝市西阎乡、焦村镇、函谷关镇、阳平镇及卢氏县,陕县大营镇、原店镇流行,后普遍认为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逐渐消除。六月六晒棉衣、棉花和被褥,认为虫不蛀,此俗仍盛。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有神会,称“牛女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消失。七月七农家妇女烧香拜天,向织女乞巧,向天孙求水,传说饮水灵智,搽之容美。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对乞巧节已淡漠。过去剧团逢此节必演《天河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我国民间重视的传统节日。是日,月既亮又圆,古代有祭月、赏月之风。唐代以来,祭拜月神后,还要赏月吃团圆饼、饮桂酒,喜庆团圆,故又叫“团圆节”。节前,各家采买月饼、酒、肉、蔬菜,节日改善生活,晚饭后在院中置放桌子,将月饼、献食置于其上,男主人烧香叩拜月亮神,然后全家赏月聊天,品尝月饼,欢乐异常。外出之人届时都要赶回家中求全家团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不祭月,但八月十五仍改善生活,亲友互赠月饼、水果,全家团圆,夜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相重,故谓“重阳”。此时天高气爽,秋风送凉,五谷飘香,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重阳节民间有蒸黏米饭吃的习惯。卢氏洛河沿岸有新结姻亲,女家到男家“追节”的乡俗,送四色礼、手帕、纸扇,男方家设宴款待。灵宝焦村有庙会,谓之“重阳会”。九九秋菊盈园,城区公园常搞菊花展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定九九重阳日为“老人节”,开展尊老敬老的民族美德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区、城区、机关单位常在此日组织开展一些老年活动。
大尔代节 回历九月三十日,为回族大尔代节,又叫“开斋节”、“肉孜节”。届时男子沐浴礼拜,换新衣,游坟,祈祷,走亲串友,向老人问安祝福,各家做香油、炸菜盒。
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日,俗称“鬼节”,送寒衣,也叫“祭祖节”。此时,天气转寒,人们开始穿棉衣,自然联想到亡灵先祖。十月一日晚上,民间家家焚烧用纸剪的衣服或五色纸,奠饺子汤,也有到祖坟摆供食的,用来表示对亡故亲人或无嗣亡人的怀念,增添棉衣,免遭寒冷之苦。这个风俗源于《孟姜女哭长城》送寒衣的故事。人们晚上吃饺子,先舀出一碗祭祖。此节严肃而庄重,不像其他节日是在欢乐气氛中进行。
冬至节 农历十一月逢冬至日为“冬至”节,城乡居民吃饺子,传说捂耳朵,严冬冻不烂。农家夜晚在外放一碗清水,以结冰的情况和形状预卜来年冷暖和收成。
五豆节 农历十二月五日,早餐群众必做“五豆饭”,即玉米、小豆、红豆、大豆、绿豆或小豆、豌豆、白豆、扁豆、豇豆,大火旺烧,粥饭喷香,表示五谷丰收的意思。还有传说是给孩子煮数种豆子吃,是吃了恶人眼,不让坏人做恶事。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叫“腊八”,早餐必吃“腊八粥”,即用小米、大枣、毛栗及各种豆类凑够八样熬粥。后来有在粥中再下饺子的做法。我国自周代开始称十二月为腊月,古汉字“腊”与“猎”为同一字,是一祭祀名。古人为祈祷求寿、避灾迎祥,祭祀之神有八种(先啬、数表、啜神、司啬、小庸、猫虎、坊神、昆虫),依此称之为“腊八”。“腊八”又是佛教节日与佛祖纪念日,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成佛在这一天,这便是“腊八”的来历。故民间将吃腊八粥示为驱鬼邪、逐瘟疫、庆丰收、讨吉祥。多数人家吃粥前先盛几碗祭一下祖先。
长工节 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为“长工节”,是长工期满下工之日。灵宝县西阎乡大阎村、川口乡湾底村有古庙会,谓“长工会”。该节早晨,掌柜为长工做顿好饭,饭后结清工钱,商议来年是否“坐工”或“辞退”。然后,长工们纷纷赶会找同伙朋友,集聚一起,买烟、酒、食品,漫话一年来的生活变化和来年打算,是长工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团聚日。
祭 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君节,是民间祭灶之日。相传灶君该天晚上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民间情况,人们怕他搬弄是非或如实反映而招致来年不安宁,便在这天晚上祭祀,以灶饼顶牙,不得张口,以芝麻糖粘嘴不得说话,还有杀红公鸡为其作坐骑,在灶王神像两侧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祭后撕下焚烧,意即升天。故也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此几天内打扫灶房灶台,使得干干净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除迷信,不再祭灶君,但沿袭二十三吃祭灶饼、打扫除、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春节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