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三门峡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三门峡

传统节日习俗

2013/9/23 17:28:54 点击数: 【字体: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过年,亦称春节。全国各地放假三天,加上两个“双休日”为七天,各行各业歇业休息。为过春节,民间进入腊月即着手准备。腊月二十三后,打扫卫生,清洗衣物,装饰房间,置办年货;二十六之后,转入蒸、煮、腌、炸食品,年三十剁肉馅、包饺子、剪窗花、贴年画、贴春联,给各类器物上贴表示吉祥的红帖。三十晚上要安神,吃团圆饭,守夜。午夜零时放鞭炮,辞旧迎新。初一,男女老幼换新装,吃五更饺子,开始行拜年礼,长辈给儿童“压岁钱”,成年人互道新年好。市郊初二女婿拜岳父母,初三新媳妇回娘家拜姑婶;卢氏则流行“初一不出门,初二串四邻,初三去舅家,初四看丈人(岳父)”的习俗。初五,拜亲访友已过,各家“破五”吃饺子,打扫庭院,清除垃圾倒至野外,名为“送五穷”,求大吉。准备正常农事活动。

    元宵节  元宵节古代叫“上元节”,近代叫“灯节”,自汉文帝时开始,农历正月十五是纪念扫除诸吕之日。汉代正月十五晚上燃灯也是祭祀道教太乙星的一种风俗。元宵节热闹三天,民间除祭神外,食元宵,出社火,舞龙灯,耍狮子,撑旱船,踩高跷,放焰火,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夜晚观花灯,热闹非凡。元宵节三个晚上,小孩儿们都要提灯笼。此风延续至今只是破除了迷信,群众不再祭神。其他娱乐内容有增无减,更加丰富多彩。有书画展、灯展、灯谜活动、文艺表演、文体竞赛等,观者如潮,妇孺皆趋。
 
    贴金牛节  “正月二十三,老君来炼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是日,为纪念太上老君骑青牛过函谷关,炼丹为民间治病除邪,各家各户用黄裱纸剪成金牛贴于门上,并写上四句祷语,以保四季平安,灾害不侵。“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鞍。”该日牲畜不再下田劳作。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相传上天主管云雨的龙抬头了,阳气上升,树木发芽,天气转暖,万物复生,若遇下雨,会有雷鸣。此日乡俗,市郊及陕县一带吃炸麻花,称“咬蝎尾”,逐五毒。灵宝吃凉粉,以示凉食品可以上餐桌了。卢氏称“甘露日”,也叫“春龙节”,家家户户爆炒玉米豆,门楣贴黄裱剪纸“甘露”图。小孩手拍瓦片,吟诵童谣“二月二,拍拍瓦,蝎子出来没尾巴”、“二月二,龙抬头,剪公鸡,挂炕头,吃蝎子,逮毒虫,房内炕上都安宁”。成年人吟诵“二月二,龙抬头,甘露降,庆丰收,大仓满,小仓流”。
清明节  清明是一年农事活动中第五个节气,届时春寒已尽,天气清明,气温稳定,到了农村春播季节。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代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食寒食、扫墓以祭亡灵。后人逐渐将清明作为扫墓之日,人们多在这一天踏青郊游和祭奠祖先。三门峡市辖区民间在清明前单日上家坟,节日上老坟,全族祭始祖;城市祭扫烈士墓,献花圈,宣誓演讲,表示崇敬与怀念。清明节,群众生活也加以改善,还有绑秋千供孩童玩耍的乡俗。清明节这一天,卢氏县民间有在家吃煎饼的习惯,陕县、灵宝市村民习俗吃煮鸡蛋,说是吃了清明鸡蛋眼睛明亮。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确定的纪念日,这个节日全国盛行。节日这天家家门插艾蒿、吃粽子、煮鸡蛋、包角黍、饮雄黄酒,儿童戴荷包、扎五色线,农家妇女走娘家。

    六月六  相传清乾隆皇帝去西安,路过灵宝,时值农历六月初六,中午天热,见一白衣亡魂跪求赏水解渴,遂命当地人在此日烧面汤到祖坟祭奠。“点汤”习俗在灵宝市西阎乡、焦村镇、函谷关镇、阳平镇及卢氏县,陕县大营镇、原店镇流行,后普遍认为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逐渐消除。六月六晒棉衣、棉花和被褥,认为虫不蛀,此俗仍盛。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有神会,称“牛女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消失。七月七农家妇女烧香拜天,向织女乞巧,向天孙求水,传说饮水灵智,搽之容美。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对乞巧节已淡漠。过去剧团逢此节必演《天河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我国民间重视的传统节日。是日,月既亮又圆,古代有祭月、赏月之风。唐代以来,祭拜月神后,还要赏月吃团圆饼、饮桂酒,喜庆团圆,故又叫“团圆节”。节前,各家采买月饼、酒、肉、蔬菜,节日改善生活,晚饭后在院中置放桌子,将月饼、献食置于其上,男主人烧香叩拜月亮神,然后全家赏月聊天,品尝月饼,欢乐异常。外出之人届时都要赶回家中求全家团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不祭月,但八月十五仍改善生活,亲友互赠月饼、水果,全家团圆,夜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相重,故谓“重阳”。此时天高气爽,秋风送凉,五谷飘香,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重阳节民间有蒸黏米饭吃的习惯。卢氏洛河沿岸有新结姻亲,女家到男家“追节”的乡俗,送四色礼、手帕、纸扇,男方家设宴款待。灵宝焦村有庙会,谓之“重阳会”。九九秋菊盈园,城区公园常搞菊花展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定九九重阳日为“老人节”,开展尊老敬老的民族美德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区、城区、机关单位常在此日组织开展一些老年活动。

    大尔代节  回历九月三十日,为回族大尔代节,又叫“开斋节”、“肉孜节”。届时男子沐浴礼拜,换新衣,游坟,祈祷,走亲串友,向老人问安祝福,各家做香油、炸菜盒。

    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日,俗称“鬼节”,送寒衣,也叫“祭祖节”。此时,天气转寒,人们开始穿棉衣,自然联想到亡灵先祖。十月一日晚上,民间家家焚烧用纸剪的衣服或五色纸,奠饺子汤,也有到祖坟摆供食的,用来表示对亡故亲人或无嗣亡人的怀念,增添棉衣,免遭寒冷之苦。这个风俗源于《孟姜女哭长城》送寒衣的故事。人们晚上吃饺子,先舀出一碗祭祖。此节严肃而庄重,不像其他节日是在欢乐气氛中进行。

    冬至节  农历十一月逢冬至日为“冬至”节,城乡居民吃饺子,传说捂耳朵,严冬冻不烂。农家夜晚在外放一碗清水,以结冰的情况和形状预卜来年冷暖和收成。

    五豆节  农历十二月五日,早餐群众必做“五豆饭”,即玉米、小豆、红豆、大豆、绿豆或小豆、豌豆、白豆、扁豆、豇豆,大火旺烧,粥饭喷香,表示五谷丰收的意思。还有传说是给孩子煮数种豆子吃,是吃了恶人眼,不让坏人做恶事。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叫“腊八”,早餐必吃“腊八粥”,即用小米、大枣、毛栗及各种豆类凑够八样熬粥。后来有在粥中再下饺子的做法。我国自周代开始称十二月为腊月,古汉字“腊”与“猎”为同一字,是一祭祀名。古人为祈祷求寿、避灾迎祥,祭祀之神有八种(先啬、数表、啜神、司啬、小庸、猫虎、坊神、昆虫),依此称之为“腊八”。“腊八”又是佛教节日与佛祖纪念日,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成佛在这一天,这便是“腊八”的来历。故民间将吃腊八粥示为驱鬼邪、逐瘟疫、庆丰收、讨吉祥。多数人家吃粥前先盛几碗祭一下祖先。

    长工节  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为“长工节”,是长工期满下工之日。灵宝县西阎乡大阎村、川口乡湾底村有古庙会,谓“长工会”。该节早晨,掌柜为长工做顿好饭,饭后结清工钱,商议来年是否“坐工”或“辞退”。然后,长工们纷纷赶会找同伙朋友,集聚一起,买烟、酒、食品,漫话一年来的生活变化和来年打算,是长工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团聚日。

    祭  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君节,是民间祭灶之日。相传灶君该天晚上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民间情况,人们怕他搬弄是非或如实反映而招致来年不安宁,便在这天晚上祭祀,以灶饼顶牙,不得张口,以芝麻糖粘嘴不得说话,还有杀红公鸡为其作坐骑,在灶王神像两侧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祭后撕下焚烧,意即升天。故也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此几天内打扫灶房灶台,使得干干净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除迷信,不再祭灶君,但沿袭二十三吃祭灶饼、打扫除、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春节的习惯。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传统陋习上一条:庙会习俗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