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古代文人笔下的元宵节

2013/9/27 10:36:43 点击数: 【字体:


    今人的元宵节,古人又叫上元节,当然,也叫灯节。

    千百年来,元宵节曾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文人笔下。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整体色调都是明亮的。观灯,赏月,放焰火,吃元宵,猜灯谜……阖家团圆,盛世华年。

    写元宵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文笔华丽,层层铺陈渲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挂满花灯的树像开满了花,满天的焰火如星雨,宝马雕车,月光流转,鼓乐声声,游人如织。

    层层的铺陈渲染都为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苦苦寻觅,才发现要找的那个人并不在这流光溢彩的长街上,而是站在灯火寥落的暗影里。
如果不了解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风香夜暖。而真实真的时代背景却是,南宋的半壁江山已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在这样的情景下,竟然能营造出这样的繁华,让人叹为观止。

    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表层繁华,内里忧伤,只是这忧伤是隐藏在文字之下,需要层层剥开,才能看到。

    李清照笔下的元宵节则是伤感和怀旧的,她在《永遇乐·落日熔金》里说: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手笔,虽然写的是元宵节,但通篇却并不见元宵节的字样,格调依旧如往昔的婉约、忧伤,只是多了一层怀旧的氛围。通篇最能打动我的,自然是最后一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句,有小女儿家的俏皮,也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的淡泊,或许还有无奈,或者说是委屈自己。从前的元宵节和如今的元宵,交替出现,形成对比,繁华不再,感伤前来。

    清人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自然和诗人词人的不同,《红缕梦》里的元宵节是小说笔法的铺排,或浓墨,或轻彩。《红缕梦》开篇第一回,霍启抱着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结果丢了英莲。笔墨虽然寥寥,但透过这几个字却足以看到元宵节的热闹纷繁。第十八回,借元妃省亲的视角,看大观园内是如何过元宵节的。大观园内张灯结彩,下人和主子一起娱乐,看戏,击鼓传花,听评书,吃酒行令,猜谜,看烟花。在这里,钟鸣鼎食之家的节俗描写得很充分。第五十三回,元宵夜宴,老太太领着众人喝酒,看戏,赏钱,猜灯谜,吃元宵,虽然也是极尽奢华之能事,却让人依稀闻到了某种悲凉的气息。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从平民社火写到钟鸣鼎食之家的奢侈,细细道来,正应了那句话:花无百日红,月无百日圆。

    在文人笔下,我们看到了古人过元宵的情与景。元宵节不仅仅是我们的,也是古人的,而且还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原标题:古代文人笔下的元宵节)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灵宝市委统战部(2013-02-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