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的苏氏原本是来守墓的,但从什么时候他们不再守墓了?为什么不再守墓了?如今已经没有人能够说清这些问题了。
当地同志告诉我,“三苏坟”保存至今,虽然遭到过数次破坏,但也得到了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和整修。“三苏坟”的遭遇套用东坡先生抒写旷达胸怀的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来说就是:也有风雨也有晴。
北宋灭亡之后,高宗赵构迁都临安,苏轼、苏辙的后代流落四方,苏家墓地无人管理,日渐荒芜。
公元1295年,元好问之子元叔仪任汝州知州。元氏父子都非常崇拜三苏的人品文章,故为苏坟植树筑垣。元好问是当时的文学巨匠,历任镇平、内乡、南阳等地县令,其间他多次到苏坟拜谒,因此还结识了因为崇拜苏轼专门寓居在苏坟旁边的民间诗人秦简夫。元好问之子元叔仪一到汝州上任,就马上着手修葺“三苏坟”,还号召手下官员都捐资修建坟园,“立门墙以限樵采,树碑记以表墓所”。元叔仪还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国史院的编修官尚野撰写碑文记录此事。之后,郏县地方官忽欲里赤又为苏坟“树碑神道以表之”,并专门辟出祭田,苏坟才稍稍恢复了一些旧貌。元末至正年间,县尹杨允在这里建起了“三苏祠”和苏洵的衣冠冢。
明成化年间,三苏的老乡吴中、吴节兄弟先后考中进士,成为眉山继苏氏兄弟进士之后的又一代兄弟进士。吴氏兄弟相继在河南为官,他们先后捐资为“三苏”建祠修墓,并在“三苏坟”种植柏树3万多株。吴氏兄弟还把被豪绅侵占的6顷80亩坟地重新要回,又在坟园周围筑起垣墙。
明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转战郏县一带,其部下吴宗圣等盗挖了苏轼、苏辙墓,并把180株苏坟古柏尽数掠去,这是历史上“三苏坟”遭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破坏。
清顺治初年知县张笃行到“三苏坟”拜谒的时候,眼前是一片荒芜的景象,于是他口占一绝:“峨眉黯黯暮云横,树尽碑残野草生。莫道荒村烟火绝,山家今日是清明。”当年苏坟的破败可见一斑。张知县重新为苏坟植树建垣,封墓立碑。现在我们看到的苏洵的墓碑就是张笃行立的。此后,清代许多地方官都对“三苏坟”进行过增修和补修,今天的“三苏坟”保留的就是清代的规模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