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苏轼被关入开封御史台监狱4个多月。其间,他的儿子苏迈每天送饭。父子二人约好,平时只送菜和肉,一旦有坏消息即送鱼,好让他心理上有个准备。有一天,苏迈外出筹钱,让妻兄梁成送饭,梁不知原来的约定,送去了几条鱼。苏轼大惊,以为死期将至,就在这种情形下写了《狱中寄子由》诗: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神宗皇帝读到这首诗,也为苏轼的忠诚和兄弟之情感动。这时,一向支持苏轼的仁宗太后恰巧病逝,临终前她对神宗皇帝说:“我记得苏轼兄弟同中进士时,仁宗皇帝曾对家人说,他那天为子孙选中了两个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写诗而获罪,全是小人陷害他,他们在政绩上挑不出毛病,就想用他的诗来定罪,这种控告不是太琐碎了吗?你可不要冤枉无辜,天神会动怒的!”之后,神宗皇帝遵太后遗嘱放了苏轼,将其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一个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员的闲职。
看着坊柱上的诗文,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乌台诗案”之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却进入了高峰期。苏轼曾有一句诗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的贬谪地。初步奠定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他在黄州所写的。
石坊旁边立着一通不起眼的石碑,依稀还能辨认出是为一个姓顾的公子所立。同行的茨笆乡党委副书记韩俊举对记者说:这块碑确实与苏家无关,但其中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明朝时候,附近有位顾姓公子遭恶人绑票,眼看性命不保,就谎称家里有财宝埋在“三苏坟”。歹徒们按照顾公子指示的位置挖了半天,一无所获,就顺势将其活埋于此。其实这正是顾公子的真实目的,眼看活不成了,死也要和大文豪埋在一起。为了纪念这位传奇人物,后人专门勒石立碑于此。
东坡缘何葬中原
我们踩着青砖铺就的甬道穿过享堂和祭坛,眼前就是“三苏坟”了。古柏森森的墓园里,三座墓冢由东北向西南呈一字形排列,苏洵墓居中,苏轼墓居左,右侧是苏辙墓。每座墓冢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高约两米,冢前均设有石案、石供、石碑。石案正面浮雕有莲花、马、鹿等装饰图案。三通墓碑上分别刻有“宋老泉苏先生墓”、“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的字样。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史书上说他27岁以后才开始发愤读书。他精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能数千言,曾得到当时的宰相韩琦和翰林院学士欧阳修的赏识。 苏洵一辈子没做过大官,以文章显名于世。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三苏”中他的成就最高,相信自宋以降,凡是认识汉字的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他的影响。苏轼在政坛上起起落落,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兵部尚书,也曾遭贬黄州、惠州、儋州。苏辙,字子由,与苏轼同科进士,在仕途上也与其兄共进退,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也以文章名世,晚年他在许昌隐居,称颍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氏父子就占了三家。
我们议论着苏家父子,不知不觉绕着苏坟走了好几圈。我突然发现墓园里的柏树都神奇般地向西南倾斜着,三苏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张永现说:“这墓园和神道旁一共有588棵柏树,园内的都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种植的,无一例外都向西南方向长,传说是在遥望四川眉山三苏的老家。”
传说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也是一个至今未解的谜。看着三苏的墓冢,大家纷纷感叹,自从苏轼移葬郏县,近千年来围绕着“三苏坟”产生过多少未解之谜啊!其中人们最好奇的就是苏轼为什么选择郏县作为他的长眠之地。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人死后归葬故里、埋在祖坟是首选方案,但苏轼既没有选择落叶归根,也没有选择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更没有葬在去世地常州,而是选择了郏县小峨眉山下。(图5)
最传统的解释是,苏轼生前曾被贬到汝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在团练副使任上,他看到这里的小峨眉山风景奇秀,仿佛家乡的山貌,于是选定这里为他的归宿。《中国名胜词典》中对于郏县三苏坟就是这么解释的。当“苏学”成为一门学问,研究“三苏”的人越来越多时,有较真的专家提出疑问了。他们研究《苏东坡年谱》发现,苏轼生前虽然被贬往汝州,但他根本就没到任。在赴任途中苏轼就向皇帝请示,说自己的路费已经用完了,离汝州还有很远,况且即便到了汝州也“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于是皇帝批准了他的请示,让他到常州居住。
接着有更较真的专家站出来说:苏轼虽然没有到汝州上任,可并不能说他从没来过这里啊!“三苏坟”位于许(昌)洛(阳)交通要冲,从汉代起就是“东西孔道”,苏轼进京办事,必须得走这条道!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是想当然,他们甚至根据史料记载,列举出苏轼经过许洛古道的机会至少有5次。
第一次是公元1055年,苏轼、苏辙在其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从老家四川到开封参加礼部秋试。他们过成都,经西安,“骑驴至渑池”,5月至京师开封。这一次,三苏走的就是许洛古道。第二次是公元1057年,“三苏”回四川为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奔丧,也有可能走这条路。第三次是公元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赴陕西上任。第四次是公元1064年12月17日,苏轼自凤翔回长安,第二年正月还朝。苏轼生前最后一次经过许洛古道,是在公元1094年闰四月。当年3月,苏轼在谏议中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激怒了哲宗皇帝,“罢门下侍郎”,“出知汝州”。闰四月,朝廷又“贬苏轼出知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苏轼在赴岭南途中,折道汝州找苏辙筹集路费,兄弟两个在汝州团聚了好几天。
聊到这里,茨芭乡党委副书记韩俊举指着“三苏坟”背后的山峰说:“那就是中顶莲花山,在中国道教里,它的地位很高!我们这山上的人去武当山,一说是中顶来的,人家热情着呢!山下还有迎恩宫和广庆寺。号称东坡居士的苏轼当年如果路过这里,肯定会来看看。”
关于苏轼缘何葬于郏县还有一种解释。据说北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生于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员死后都要葬在距离京城方圆500里之内的地方。这种说法我以前也听说过,而且大家熟悉的例子很多。比如出生于苏州吴县(今苏州市)的范仲淹葬在伊川彭婆乡,出生于江西吉州(今吉安市)欧阳修葬在新郑,老家合肥的包拯葬在巩义,出生于成都华阳(今成都市)的范镇葬于襄城……
再者,四川眉山距中原数千里,来去无论是走水路逆长江过三峡还是走陆路翻秦岭行蜀道都是很艰难的过程,所以二苏归葬故里的愿望很难实现。另外,据史料记载,苏轼去世时,二苏的子孙大都散居在今郏县、汝南、许昌等地,离郏县小峨眉山较近,而四川眉山老家已经没有直系亲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