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汝州市,张公巷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巷。它像一条历经沧桑的卧龙含辱梦垢地卷曲在灰色的老城之中,千百年来酣睡不醒。
2004年5月22日,从郑州“张公巷窑考古新发现研讨会”上传来消息:汝州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千年一唤醒:张公巷终于抖落了历史覆盖在身上的尘埃,呼啸一声,腾飞太空!
二
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多汝州人而言,“张公巷”名字的由来并不十分清楚。自从它一鸣惊人之后,关注它的人们越来越多。我查《汝州市志》得知:张公巷是因一个叫张维新的名人而得名的。张维新是明汝州东大街人。曾任山东冠县(今聊城)县令,后因政绩突出升为给事中。他不阿权贵,敢于对社会弊端条陈上疏,向皇帝直述己见,促进了朝政改革。他提出的“改纳折色”(把应纳的粮不往北京运,而折成银子就地交纳,把银子运往北京再买粮)和“互相代纳”两种办法,既利国又利民,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张维新一生留下很多诗作,晚年和知州方应选和编出版了《汝州志》。张病故家乡后,族人为他立了祠堂,他居住的那条街也因此被叫做“张公巷街”。
过去,张公巷因张公而得名,而今,张公巷因发现了宋官窑遗址而名扬天下。我每次去看张公巷的宋官窑遗址,思绪的野马总要脱缰而去,它羁傲不驯地驮着我——一个钟情于地域文化的现代人,四蹄飞舞,一头钻进了遥远的历史雾霭之中——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颇为辉煌的时期,中国陶瓷至此已发展到鼎盛阶段。蜚声中外的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特别是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独压群芳,不但工艺先进,而且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那时候的张公巷并不叫张公巷,是州衙外的一块野地,并无人烟。忽一天这里热闹起来,一批出类拔萃的汝窑匠被秘密押来,方圆数里不但圈起了围墙,而且还有重兵看守。不久,这块野地的上空冒起了浓烟……
北宋晚期的宋徽宗是个“才子皇帝”,他不仅擅长笔墨书画,而且还是一位好古成癖、崇尚自然含蓄和清淡质朴的道学家。他以“定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之后的某一天,忽然又心血来潮,特命建造皇家官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在追新求异的宋徽宗的“关爱”下,一个震古铄今、彰显尊贵奢华与皇室风范的新瓷器在汝州衙外诞生了……
北宋官窑把精美绝伦的官瓷技艺与典雅庄重的宫廷艺术巧妙融为一体,造型多仿秦汉古铜器、玉器,结构规整,棱角挺拔,古朴庄重,气魄宏伟,造型却区别于古铜器、玉器,苍古幽雅,气度不凡,其釉色润美似玉,开片嶙嶙如波在装饰艺术上,塑造追求天然,加之“紫口铁足”的典型特征,其烧造技术和艺术境界达到了我国青瓷史上的又一高峰。
可惜的是一代名窑毁于战火。金兵入侵,存世仅有18个春秋的官瓷在金兵铁蹄下化为齑粉。由于烧造时间段,加之烧造的瓷器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流入民间,所以北宋官窑瓷器存世稀少,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焦点和世界各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物。
一场战火把北宋官窑的历史烧断了800年,历史的尘埃把古窑遗址深埋起来。
800年,一个遥远而漫长的历程,当流动的历史走到北宋官窑时,常让人感到无奈和尴尬,因为历史隐去了足迹。随着历史的推移,北宋五大名窑的哥、定、钧窑遗址都相继露出了神秘的面容,就连被考古界称为千古悬案的汝官窑遗址也终现峥嵘,独有官窑遗址一直不肯向世人露出芳容。
考古界在艰难的寻觅中苦苦的企盼着……
三
如今,北宋官窑终于冲破历史的尘封,抖落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千年一现的容颜。
张公巷醒了!
梦醒当谢醒梦人。那个首先惊醒她酣梦的人是“瓷痴”朱文立。朱文立曾因成功恢复了汝官瓷烧造技术而扬名中外,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发现后,朱文立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汝官窑的调查和研究认为:北宋汝官窑应在便于朝廷管理的州衙附近。为此,他在仿烧汝官瓷的同时,又在汝州城内苦苦的寻找他心中的的汝官窑遗址。
10年寻觅不寻常。从1989年开始,无论谁家盖房,朱文立总要守候在现场,有时还要拿起铁锨翻土寻找。不知内情的人说他是一个“神经蛋”。2000年春的一天,张公巷一居民在院内见新房,朱文立在挖掘现场捡到了数十件典型的窑具,有盘式、桶式、漏斗式的。这些发现佐证了自己多年的猜想:这里是宋代的一个窑址,他和文化局的领导一起向省文物局汇报。省文物局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来调查挖掘。这次挖掘出土了一些瓷片和窑具。初步断定它是一处窑址。2001年2月10日,市长丁少青在北京邀请陶瓷专家举行汝官窑遗址研讨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张公巷挖掘出的瓷片是汝窑瓷片。紧接着朱文立又带着瓷片来到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古陶瓷专家汪庆正等反复对瓷片进行了研究和比照,认为汝州张公巷出土的汝瓷片和 世界上仅有的现存上海博物馆的4块青釉标本是同一窑场、同一类型的产品。汪庆正万分高兴地说:上海博物馆珍藏的4块青釉标本终于在张公巷找到了娘家。汪庆正首次提出了张公巷窑可能是北宋官窑。
然而,历史不能靠想象去补充,在对待历史时我们只能采取严谨的态度。
二次挖掘开始了。张公巷窑址在一步步的挖掘中日益逼近了本真。
2001年5月,居住在张公巷1号的居民高某家翻建新房,文物部门前去钻探,在该院内钻出了一些素烧胎片。在北墙根的一棵树下又出土来了60多片素烧胎片。通过证实性钻探,又发现了比2000年春更为丰富的瓷片和窑具等,并发现了不明显的作坊遗迹和较多的素烧坯碎片。二次挖掘证明了张公巷窑遗址的存在。
三次挖掘,张公巷展露辉煌。从2004年2月8日开始,省文物部门在张公巷1号与张公巷一路之隔的汝州中大街两个居民院里同时开始了发掘。为了不漏过任何蛛丝马迹,专家规定,每铲土都要过筛子。虽然发掘面积不大,仅古钱币就有330多枚。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终于出现了惊人的景观:在3号探方第六文化层发现了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堆积,其中一个灰坑内出土了能复原的青瓷器44件,弥足珍贵。接着,又在4号坑内发现了大量堆集制坯原料,地层里又出现了唯一的一件保存完整的骨质修坯工具。并发现了大量的匣钵。
惊人的发现,令世人瞩目。
2004年5月22日,中外48位专家和学者聚首张公巷,对张公巷古窑遗址进行认定,初步判断:张公巷就是陶瓷考古界苦苦寻觅许多年的的北宋官窑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向与会专家介绍说:青釉瓷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从整体上看,它既不同于临汝窑的豆绿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窑的天青色,釉色可分为卵青、淡青、灰青、青绿和天青等。出土的窑具以匣钵、垫圈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匣钵外壁涂抹耐火泥 的部分占60%左右,这种工艺仅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支烧工艺也于汝窑一致,这说明张公巷窑的烧造工艺来源宝丰清凉寺窑。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制作讲究,质量上乘,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它的性质是官窑。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官长汪庆正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发言说:认定张公巷窑址为北宋官窑有两个依据,一是它不同于汝窑(清凉寺);二是它与南宋官窑是传承关系。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来看,它有别于汝窑瓷片。一是瓷片的胎里含锰少,胎质比汝窑白;二是釉总体上来说呈乳浊状,比汝窑的厚点;三是出现了较多的圆形支钉痕,汝窑为芝麻支钉痕;四是瓷片上的开片鱼鳞纹较多。这就与南宋官窑联系起来了,在杭州发现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台下官窑的瓷器上有圆形支钉痕,还有大量的鱼鳞纹瓷片。这说明南宋官窑是从北宋官窑演变而来的,而北宋官窑的前身就是汝窑。张公巷出土的这批东西,除了官窑之外一般民窑绝不会有。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链条:汝窑(清凉寺)——北宋官窑(张公巷)——南宋的修内司官窑——南宋的郊台下官窑。
四
醒来的张公巷名扬四海。
我想: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的发现,丰富了中国古代青瓷的内涵,还为破解北宋官窑的“千古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北宋官窑遗址在汝州的发现,丰富了汝州的文化内涵,为古老的汝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抹亮色。随着张公巷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利用,这笔无形文化资产将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当笔者结束此文时,又一个令汝州人欢呼雀跃的喜讯传来: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这是继家乡风穴寺之后的第二个国保单位。汝州又有了一张厚重、晶亮、耀眼的历史文化名片。
2006年3月12日修改定稿。【原标题:张公巷:千年一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