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分,他三十多岁才开始从事手工艺行业;论专业学历,他初中未毕业,不曾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论家庭环境,父亲早逝,他二十岁便离开家乡成为一名士兵。但他却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学会了绘画、烙葫芦、捏泥人、修复古瓷器。最初,他是为了生活而选择了这些手艺活;而现在,日复一日地坚持则是为了心中所好。今天,印象河南网为大家介绍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建峰。
王建峰出生于平顶山市宝丰县的一个小乡村,十几岁时父亲去世。身为家中长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89年,二十岁的王建峰进入部队,去了北京,成为一名士兵。十一年的军旅生活,让他比常人多了更多的毅力与耐心,这也为他后来的刻苦钻研奠定了意志上的基础。转业复员后,王建峰被安排到县城粮食局上班,度过了平凡稳定的三年。因为单位改制等原因,王建峰下岗了,他又做起了面粉生意,但并不是多么理想。最后,他就将视线转到了宝丰县马街书会上热销的泥人、烙葫芦等手工艺品上。至此,王建峰的艺术人生才真正拉开帷幕。
马街书会是全国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来自河南各地及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等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马街。同样蜂拥而至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马街书会上售卖的烙葫芦、泥塑等各种手工艺品受到了他们的欢迎。王建峰就动了捏泥人,烙画葫芦的念头。
早在北京当兵的时候,王建峰就看过泥塑展览,心中对泥塑的印象非常深刻。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王建峰就试着捏了起来。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老师,他就跟着电脑学,对比着网上的资料,一点一点调整,一点一点琢磨。王建峰还创造性地将泥塑与马街说唱艺人形象结合起来,经过夸张写意,捏出了受游客们追捧的马街说唱艺人系列泥塑作品。2016年,王建峰参加第二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泥塑作品在随后的展览中荣获优秀奖。
单纯靠卖泥人的收入很难维持家用,王建峰又开始学习烙画葫芦。烙画葫芦又称烫画、火笔画,是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要运用到绘画中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需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要有很强的立体感。总而言之,烙画葫芦需要很高的绘画技艺。为了学好烙画,王建峰想过跟着老师学习绘画,但由于拿不起每个月八百元的学费,只能放弃,开始自己学习画画。
“关于用电脑,我其他的啥都不精通,就是会下载图片。”王建峰学习烙画葫芦,就靠着一台电脑,几乎两年的时间整天关在屋里,对比着电脑上的图片,在葫芦上烙画。王建峰伸开双手,我们看到,他的手上布满了最初钻研烙画葫芦留下的旧伤疤。“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是王建峰对自己的概括,他不认为自己的成就是凭借天分,而是肯下功夫。第一次王建峰将烙画葫芦拿到马街书会上出售时,四个小时内两麻袋的作品就被抢购一空。
但好景不长,王建峰发现烙画葫芦有点“得不偿失”。因为烙画用的葫芦都是自己种在农村,没人看管,每到葫芦成熟时,就被当地农民摘走许多,损失严重。王建峰只得放弃。
虽然泥塑、烙画葫芦没能给王建峰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却为他积累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他还学会了设计,曾给宝丰县旅游产品研发公司设计过多个瓷器造型。
王建峰说,为了养家就要做别人喜欢的东西。而他自己也有喜欢的东西——瓷器。事实证明,无论泥塑也好,还是烙画葫芦也好,似乎都在为王建峰的另一项技艺——古陶瓷修复做铺垫。
王建峰对古瓷器情有独钟。还在当兵的时候,他就经常拿着津贴买瓷器,因为不懂,经常上当受骗。后来买不起完整的瓷器,就买旧瓷片,从不懂到懂全靠看片儿。王建峰经常拿着放大镜看瓷器片儿,从观察中学习。真正的古瓷器价值连城,多被博物馆、收藏家收藏,常人一般很难见到,对于收入有限的王建峰更是如此。但在宝丰县著名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里,存留着很多残缺的老瓷器。看着残缺的艺术品,王建峰决定研究古陶瓷修复,让它们重获新生。
陶瓷修复与泥塑、烙葫芦相比难度更大,是一件极其费功夫的工艺。这时泥塑以及烙画打下的雕塑、绘画基础就派上了用场。瓷器修复全靠画,用毛笔、喷笔结合着,一层一层修复。摆在王建峰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配料。一件青瓷,看着只是一种颜色,但却需要调十到二十种颜料。一件黑色的瓷器,看着是黑的,但其实是红的。清洗,粘接,断代,做胎,打磨,上釉……工序复杂而繁琐。上千种漆料、釉料,王建峰都是靠着最笨拙的方法一种一种试验,解决每一个难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建峰修起瓷器来,就完全进入与世隔绝的忘我境界。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起床,调好配料,一工作起来,就忘记了吃饭。虽然离家很近,他也不经常回家,往往从外面买些火烧馒头就着咸菜打发一日三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四五年,他的修复技术也与日俱增,得到了业内很多朋友的认可。
当被问到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时,王建峰说,真是喜欢这,投入进去了。总觉得看懂这些瓷器,越看越美,由欣赏外表到深入内部,走进去以后就出不来了。每一件残缺的作品修复以后,心里很舒坦,很骄傲。
作为泥塑、烙画葫芦两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建峰还无偿培养传承人,希望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对于瓷器修复,王建峰谦虚地说,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技艺不够,以后会走出去多向别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