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地缘,使明清时期的郏县成为著名的万里茶路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后来,随着晋商和秦商的相继没落,郏县山陕会馆也繁华不再。保存至今的部分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时隔6年之后,郏县山陕会馆由“省保”升格为“国保”,让郏县又多了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茶之风
明清时期,万里茶路穿过河南全境。
漫漫古道,马铃声声,一匹匹驮着货物的骡马从这里迤逦前行。
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万里茶路话常家》一书称:“万里茶路”是晋商明末清初开辟的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多公里,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湖北襄樊和河南社旗县赊店镇。再由赊店改用骡马驮运和大车运输,经洛阳,过黄河,一路北行,再改用驼队穿越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
据统计,从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间,晋商、秦商通过这条古商道,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价值百万两黄金。
而郏县,就是万里茶路的宛(南阳)、洛(洛阳)、许(许昌)古道交会之地。
明清时期,善于经商的两地商人就云集郏县。
东方今报记者获悉,清朝鼎盛时期,郏县有大小茶馆近千家,主要集中在县城西关、冢头、姚庄、堂街、李口等乡镇,至今郏县还有茶馆几百家。
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是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
冢头镇西寨村是一个2000多口人的村庄,现在这里就有20多家茶馆。
没落
山西、陕西商人南下,河南是第一站。
在地图上可以看出,河南的山陕会馆,大概分布在两条线上,一条位于京广线以西,一条位于京广线以东。
2012年,西北大学陕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刚在《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的会馆建设及其市场化因素》一文中提到,豫、陕、晋三省地理毗连。山西所产的铁器、煤炭主要销往河南,陕西所产的木材、药材、皮货等也顺渭河而下贩运到河南。而河南作为中原的产粮大省,所产粮食也大量地接济山西和陕西。
李刚认为,在丹江水运没有兴起以前,河南是山陕商人经营中西部贸易的必经之地。
自从明代洪武年间在山西和陕西实行食盐、布匹和茶马交易以来,山陕商人从江南贩运棉布茶叶经大运河到山东临清,然后入黄河水运到开封的王家楼、孙家湾,再用骡马经郑州、洛阳、陕州的东官道驮运到西部。
那时,山陕商人的足迹遍布了豫中、豫南和豫北的各个角落。为了联络乡谊,他们在流寓和经商的各地,集资修建会馆,分布在中原大地通商大邑到穷乡僻壤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