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平顶山

文豪归宿三苏坟(2)

2013/12/7 16:10:31 点击数: 【字体:

    我坐在一辆艰难行进的面包车里,看着近在咫尺的热闹,心中却静若止水,一心想着“三苏坟”的寂寞,默念着苏轼“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这首《狱中寄子由》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在开封监狱时,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惶恐匆忙间写给弟弟苏辙的。后人猜测诗句中的“是处青山”指的是安徽湖州,可最终苏轼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郏县,给世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也给郏县平添了一种厚重。

    郏县文化积淀丰厚,可不知缘何知名度却不高,知道苏轼、苏辙兄弟葬在郏县的人就更少了。去年夏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先生随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到郏县访问,就曾感叹自己孤陋寡闻,到了郏县才知道苏轼兄弟葬在这里。

    “三苏坟”坐落在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距县城23公里。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了。“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三苏坟”东西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据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类其乡”,“美似家乡峨眉山”,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愿望。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一起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于此。苏轼死前,苏辙就已经隐居在今天的许昌,谢绝宾客,闭门著书。苏轼迁葬小峨眉后,苏过也迁到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的坟上祭祀。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难与共。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死后愿和兄长同葬一处。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去世,其子依嘱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被称为二苏坟。

    到了元代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杨允认为苏轼兄弟之学皆出于其父老泉先生,苏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这里数千里,父子往来好不麻烦,于是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这就是“三苏坟”的缘起。

    如今的三苏陵园由三苏坟、三苏祠、广庆寺三部分组成。

    记者首先来到广庆寺。广庆寺不大,香火也不旺盛,但从寺内的《重修山门碑记》上可知,寺院原是宋仁宗皇帝颁旨修建的。苏东坡葬在郏县后,“寺因坟而大显”,被称为苏坟寺。后来,苏东坡的孙子苏符在朝廷做礼部侍郎,奏请高宗皇帝将寺名改为广惠寺。自此之后,广惠寺僧四时守护苏坟,每逢苏氏兄弟的忌日或春秋大祭,都会举行祭奠仪式。寺院现存的建筑,大多是晚清时重建的,其风格依然保留了元代的特征。但不知什么原因,如今寺院的山门上挂的仍是广庆寺的牌匾。

    广庆寺的独特之处是“寺祠合一”,前面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布局和普通寺院相仿,与广庆寺合为一体的三苏祠在寺院的尽头。如今三苏祠里仍保存着建于元朝的“三苏”泥塑坐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分列左右。据当地同志介绍,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看后评价说,保存如此完好的元代泥塑像在全国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记者在广庆寺、三苏祠采访的时候,几乎没有看到什么游客,庭院里冷冷清清的,只有一片幽竹蓊郁成林。三苏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张永现告诉我,按说这里的气候不适合竹子生长,去年试着种了一些,没想到竟长得如此茂盛。张主任笑着说,也许是东坡先生生前爱竹的缘故吧。

    广庆寺东北方向300多米就是“三苏坟”了。坟院坐北面南,四周砌有围墙,大门前神道上的望柱、石兽和文吏均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几株一搂粗的柏树据说植于建墓的同时。走过硬山式的门楼,正前方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坊柱上刻的正是“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额阴刻“青山玉瘗”四字,看落款知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綗所题。

    建坊题字的王尚綗是郏县人,据史书上记载他也是一个为官清廉、正直敢言的大臣。虽说两人相距几百年,但却有着相似的命运———苏轼一生多次被贬,王也曾因为得罪权臣被迫辞官,隐居在“三苏坟”西北的苍谷山著书立说整整19年。看王尚綗专门选取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写下的诗句作为坊柱的楹联就可以理解他郁郁不得志的境况了。

    苏东坡一生受挫多多,“乌台诗案”是他第一次倒霉。“乌台”指宋代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古都长安的御史台常有乌鸦飞落,因为被称为“乌台”,后世遂以“乌台”代指御史衙门。苏东坡牵涉其中的这件发生在公元1079年的文字狱案是由御史们发起的,因此称之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背景是新旧党争,党争起于变法。王安石为相期间推行的各种新法,不同程度地损害了豪绅地主的利益,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少弊端。公元1071年,苏轼向神宗皇帝上书7400言,否定变法,引起王安石不满。另外苏轼任考官时,考题中有引用古人影射王安石的内容,王安石对此也很恼怒。王安石起用一批新人组成新党,排斥以韩琦、司马光、苏轼等人为主的旧党,并下令让御史们搜集材料,弹劾苏轼。“乌台诗案”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产生的。

    政敌们为了将苏东坡置于死地,在他的诗句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搜集了一堆黑材料向皇上告状。一个御史摘取苏东坡《湖州谢上表》中的四句话告他讽刺朝廷,还有一个御史摘取苏轼诗中60余处文字告他莽撞无理、对皇上不忠,并列出苏轼该杀的四点理由。案情正式提出后,神宗皇帝并未在意,只是同意让御史们仔细调查。案件交由御史台查办后,苏轼很快就被革去官职,从湖州押回京师审问。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04-11-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