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过长桥村,南行又东折,平缓处清波静流,湍急时水声哗哗。左岸沃野平阔,右岸浅山孤岭若断若续。山多红石,山下土层厚达数十米,裂隙处尚有窑洞遗存。宅前坡上,村民广植柿树、桃树、李树。三面临河的紫云山,一岭三波拱起,柿林连着槐林。春来槐花喷雪,深秋柿叶如霞。阴坡山岩峭立,泉水叮咚
不绝。“紫云晴雪”为郏县八景之首。山上有塔,俗称“半截塔”。皆因一岭突兀,北汝河汤汤而来,对岸平原如砥,八面风雨来袭,塔在山巅,不耐摧损,屡建屡断。据传,此塔为“二皇姑塔”,北面阴山上的白塔为“大皇姑塔”,与西南数里的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并称三姊妹塔。据传,三姊妹同为春秋时楚国君主楚庄王的女儿,三公主妙善仁孝贞洁,舍手舍眼救父,成为中国化的千手千眼观音。二皇姑不愿舍身救父,所以连所建佛塔也多次遭到雷打电击。
河下行,经襄城县十里铺乡鲁渡村进入襄城县境,蜿蜒穿过6个乡镇,全长46.9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由于河道弯曲,河槽窄深,又处在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沙田松软,水流湍急,一遇洪水,岸坍沙喷。自1964年以来,水利部门在左岸组织修建堤防51.7公里、右岸26公里。后经多次除险加固,得保两岸平安。
河下行,经杨湾至黄柳村,右岸有季节性支流柳河来济。柳河有两源,源出平顶山境内的马棚山和焦赞山。马棚山下有马涧沟水库,建于1958年11月,库容20万立方米。焦赞山原名高阳山,位于平顶山市区东部,因宋朝抗辽名将焦赞曾在此扎寨为寇而得名。山东坡有葛仙观,观中有残碑,上刻“紫云仙境”,竖行小书:“明嘉靖已酉夏四月望”。相传观为东晋著名道教领袖葛洪的修道之处,此人不仅对道教发展卓有建树,且在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皆有著述。观内现存四眼古井,水色深澈,水味清甜,终年不枯。山不高植被却好,槐树、枣树、榆树郁郁成林,涵养水源,潜流成溪。雨季携浮水进襄城县境,入容量100万立方米的雷洞水库。而后蜿蜒北折至紫云镇道庄村南,有紫云谷来水汇入。下行至王庄村南,与马涧沟水汇合,沿途又有张庄水库、潘庄水库,和容水120万立方米的辛寨水库连珠成串。
紫云山位于襄城县西南部,南距平顶山市区约8公里,西北与郏县紫云山一脉相连,同属伏牛山东端的浅山区,植被丰茂,泉流成溪。山间槲树接岭连坡,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槲树林之一。春日新叶初萌,紫茸茸烟晕雾罩;秋来槲叶霜染,满山赭黄,灿若云锦,是为山名由来。中有紫云书院,创建于公元1468年,由明代中叶名臣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所建。三进庭院,有棂星门、大成殿,宣圣堂、崇德殿,诸贤堂、广业殿和青石碑刻、青石篇额等古迹留存。
河下行,至郑庄村西,有苇河自左岸来济。苇河亦有两源,东源出自禹州市十金山阿马棚坡,名东柳河。西源出自禹州市三峰山阳坡山坳,名西柳河。两源至新庄汇流,称吕梁江。河过大吕村又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名福河,南行进入郏县长桥镇后称三险河。河到凌堂村东有流程10公里、源出禹州市王村的会河汇入。后经大李庄、郑桥、坡河、坡赵入襄城县境。河走平原,地势低洼,早年曾有一里多宽、数十里长的芦苇荡,所以称苇河。河行十里铺乡东姚村南,纳源于禹州市老鸹营的马湟河,下行4公里入北汝河。
河下行,南折又东流,水势渐行渐阔。左岸有古镇襄城,春秋时称“汜邑”、“汜城”。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汜之西北筑新城,周襄王避难曾居汜,故名“襄城”。历代相沿到如今。镇有古城墙,始建于春秋,历经汉、魏、晋、唐、宋,明清时形成长5公里,高7米,宽5米的样貌。屡经战火,古城墙仍有2297米留存,斑驳着历史的沧桑。襄城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烟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
河过襄城,水面宽展百余米,清莹不见底。堤上烟柳拂风,堤外十里桃花,是北汝河最美的一段。
下行有大陈闸,建成于1975年7月,是颍汝灌区南水北调的骨干工程。东西排列12孔,闸高8米,闸门宽10米,总长161米。闸上建有公路桥。设计流量3700立方米/秒,控制流域面积5960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许昌市区50%以上的生活用水由这里输送,其配套干渠自流灌溉土地15万亩。
闸下河段枯水季节仍保有半个流量。下行于右岸洪庄杨乡王湾村西北入叶县境,过境河段长8.5公里,流域面积92.5平方公里,年均流量22.3立方米/秒。河床宽80~120米,经王湾、赫庄、王庄、殷湾至姜渡口,右纳湛河。建国前,北汝河叶县段有堤防1.7公里,建国后1966年、1976年和1978年3次培堤加宽加固,新修护岸工程两处,王庄北退水闸一处。1982年又新修加固围庄堤18处,避水台10处。为保证襄城县城及北汝河大堤安全,水位达到84.20米时,即在襄城县西河沿村破右堤分洪入湛河洼,届时叶县的洪庄杨乡24个行政村将被淹没,洪水得以从沙汝河汇流处预留的堤防缺口退入沙河。(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