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汝河出汝州市小屯镇,蜿蜒东南行,为宝丰县、郏县的界河。左岸流经郏县的薛店、渣园、广阔天地、王集、长桥5个乡镇,右岸流经宝丰县的赵庄、石桥和郏县的姚庄、堂街4个乡镇,至郏县雁张村东南入襄城县境,全长48公里。河道滩宽槽浅,最宽处1750米,最窄处300米,常年流量为300~500立方米/秒。主流游移不定,滚动幅度在500米左右,洪水顶冲段,河岸坍塌,仅郏县境内累计坍塌耕地达万余亩,计有6个村庄坍入河内。
这段河两岸有干河、鲁医河、二十里铺河、青龙河、双庙河、叶犟河、肖河、运粮河、马沟河、杨柳河等支流。左岸的蓝河、右岸的石河、芝河为常流河,余下的皆为季节性河流。
河水滚动,留下了宽达数百近千米的滩涂,白沙杨林,砾石草滩,成为多种鸟类和昆虫生息繁衍的绿地。林地茂密的河段,入冬时有天鹅、鸿雁、白鹤等候鸟结队成群来栖,沿岸村民备加爱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景观。
北汝河曾经是一条通航大河。史料载:郏县境内的汝河,水上运输有千余年的历史,直到建国初期,马头张、西长桥还有水陆码头。繁华时,货船贾舶绵延十几里,航路直达安徽、江苏、山东等地,1950年,郏县航运大队还有 31艘货船。直到1960年上游修水库,汝河航运才成为渐去渐远的历史。另据石桥店村73岁的马仁义回忆:1945年,有一小队日本鬼子准备去不远处的吕寨村,眼见河水一里多宽,水深流急,就抓住一个村民让他带路。村民好水性,踩水能露出少半截身体。鬼子误认为水浅,扑通扑通跳下去,前面的几个当即被水吞没了。鬼子明白上当了,一阵乱枪扫过来,那个村民早钻进水里没影了。汝河大桥过去不远,有村名雨淋头。这里正月二十五有会,逢会就下雨。近年雨水越来越少,上个世纪80年代,十次起会七八次下雨,90年代末到现在,大多年份都是响晴天。老人的话,见证了汝河水量和气候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对林木的灭绝性砍伐,近年来对矿产资源的粗采滥挖,都对河源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毁坏。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公路修筑,过量采沙,损毁河道,一些河段河水不得不在堆积如山的砾石之间奔突乱流,失却了清澈温婉的样貌。
幸得近年已有相关政策出台,注重了河道的恢复。沿河两岸,护坡垒石,养滩植树,绿意浩荡起来,为汝河增添了风情人意的和谐。
《郏县县志》载:知县熊凤仪,嘉靖中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引汝河水至郏县城,绕城濠一周20华里,又从城垣东南的便耕门将水引回汝河,是为“熊侯惠民渠”。知县王策,明万历一年(1573年)引青龙河(又名扈涧),绕县城壕一周,由西城门入城壕后从东城门城壕出。是为王侯渠;知县张楣,乾隆二年(1737年)任,修利溥渠,永登渠,丰溪渠,至今水绕临沣古寨一周,由石桥店进入汝河。
宝丰县引汝灌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唐贞观年间(627~649 年)汝水自岳家寨(现宝丰县赵庄乡岳寨村)入境,因势开渠,名汝水渠;明清时期有永衡等引汝灌渠;民国期间(1918~1937年),在大牛村土坤牛如鉴倡导下于镇海寺东开挖惠济渠;次年开挖永定渠,此后又相继开挖了任寨的永宁渠、马辛庄的便安渠、恒裕渠。新中国成立后,宝丰县政府汲取历代引汝灌溉经验,先后修建5条引汝灌区,并对境内25千米长的河段进行全线筑堤。由于种种原因,渠道多已废弃,现今只有赵庄乡的范庄行政村尚有引汝水渠浇地2000亩。
北汝河行至郏县堂街镇折而向北,由于地势低洼,又有山岩截潜,水势一改上游时而散乱、时而浅铺的形态,变得幽清深碧。上游不远处,载重卡车涉水横渡,到了孔湾,就有了常年靠木船渡人、渡货、渡庄稼的埠口。河绕阴山转个U字形,隔河相望,即长桥村。村西堤岸下有碾盘粗大泉,泉上建有大功率电灌站,据郏县水利局的张立新主任介绍,当年这里一开机,全县的电灯都会猛地一暗。泉尚在,电灌站已废。
《水经注》卷二十一载:“魏青龙元年,有龙见于郏之摩陂,明帝幸陂观龙,于是改摩陂为龙陇;其城(郏县)曰龙城”。摩陂就在蓝河入汝处的古蓝桥至阴山一带,三国时曾为曹氏掌兵布阵的重地。历史掌故不赘,只说曹操在摩陂为徐晃庆功时敲打的锣鼓,一时间声动天宇,云虎相从,成一时佳话,代代相传到而今,是为郏县铜器。这铜器响彻四野,由游牧人的铃铎和后来田野上的击鼓耦耕发展而来,激扬着代代汝河儿女的心声意趣。(曲令敏张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