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属淮河流域沙汝河水系,是北汝河右岸的一条较大支流。
石河上源有两支:南支在汝州市境内伏牛山东麓的五垛山,俗名“空干河”;北支在汝州市境分水岭小龙庙山下,又称“石板河”。流域地处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441平方公里。上游为山地,西高东低,呈三山三川一道沟状,河床在10米至50米之间,中段龙兴寺至焦楼属丘陵地带,河床最宽达500米,窄处150米左右。下游河床平均宽20米,最大流量858立方米/秒,自西向东,流经大营、前营、商酒务、赵庄、石桥五个乡镇。
地处汝州市蟒川乡最南端的五垛山,主峰海拔933米,植被丰茂,云岩斜插,状若蜈蚣,又称蜈蚣山,崖隙岩底有泉涓涓而出。右岸山势连绵,500亩梯田层叠而上,多为果树覆盖。两岸浮水潜流汇合而下,至寺上村,成宽米余、深盈尺的清浅溪流。
史料载,东周末代天子姬延曾避秦于此,因四面山相向而出如五龙环护,即命死后葬于此。后人在其墓地北侧百米处建一祠庙,名兴龙寺,又称石门寺,初建年月无可考,据碑碣载,明、清时曾多次重修。历代祭祀不绝,遂有寺上村。距溪水左岸七八米处的人家门前,有一眼深四五米的古井,水质甘冽,村民口传,井和石门寺一样古老。
河水过村不远,即潜入沙砾滩下。行300多米至两山耸峙的石门谷口。这里有上世纪70年代修筑的拦河堰,堰已被泥沙淤为平地。水自石坝涌出成瀑,跌入一深潭中。明水下行约50米,入峡谷“一线天”。两岸浑岩陡起,最宽处不过3米,窄处不到1米,水深5米左右,清莹斗折150多米,积水面积2000多平方米。水出谷口,地势平缓,裸岩光洁。
下行300米,有月牙湖,石壁倒影,水面平阔。湖水泄落十几米,成一50平方米左右的深潭。潭下不远,右岸有马跑泉沟来水汇入。此水半露半潜,流量不可估。汇流后下行不足百米,即潜入地下折而东去。右岸有玉皇山,俗称药王山,北麓悬崖有溶洞,名蝙蝠洞,洞口仅容一人进出,内有石厅,可纳百余人。钟乳石如柱、如花、如龟,洞中有洞,深不可测,且有泉水哗哗流响,四季不绝。
河至木场村,有柳树沟水穿村而来,自左岸入。自此到宝丰观音堂,称十八里空干河。
河过木场,经南水峪村入宝丰县境。上世纪60年,此处曾建有库容3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因岩板破碎,漏水而废。下行有滴水崖村,村西河左岸有石崖,岩缝中泉水喷出,村名曾叫“喷珠崖”。后水源减弱,涓滴淌落,又改称滴水崖。崖下砌有长方形蓄水池,供两岸村民取用。
河下行经庵上、下河、杨庄等自然村,到观音堂村前分四个出水口涌出,枯水季节也不低于一个流量。
1944年5月10日,侵华日军在杨庄村南的河北岸和下游观音堂寨南门外两个地方,一天之内杀害村民和中国抗日官兵300余人。
观音堂东南距县城27公里,因村后山上原有一座石寨,寨内有观音庙堂而得名。观音堂村上下沿河五六公里,临水有七处惟妙惟肖的龟形巨岩,加上右岸河岔间的两处,并称九龟朝赧王。观音堂周边浅山连绵,覆盖着3万亩花椒基地。
河过观音堂折向东北,流经水磨湾、阎三湾行约4公里,至高店村东南200米处,与北源石板河汇流。
石板河发源于汝州市蟒川乡境内的小龙庙山。山东漉半坡处有老郭家村,村东有碗口粗泉水出露,常年不竭。泉水近处的山坡上有一片低洼的湿地,一年四季多股水泉浸流不绝。小龙庙山自北而南拐一道弯儿,与植被丰茂的棒槌岭相接,是为分水岭。分水岭下有200多亩大的栗树庙水库。这座水库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蓄水10万多立方米。惜灌渠已废,现承包给村民养鱼。
水自120米长的大坝左方下泄,积而潭,泄而溪,在光滑的岩板峡谷中款款东流。两岸长岭层出,圆峦如朵,时有岩根细泉来济。水气氤氲,一川田地肥美,庄稼、草木皆茂盛。
河经三间房、北石板河、缠龙柱、垛上、下垛、桐木岭、黄龙堂、庄科等自然村,蜿蜒十几公里至高店村。左岸有黄龙堂,因黄龙泉而得名。泉在村西山坡下露,大碗口粗,四季常流。
下行不远的庄科村并无庄姓。200多年前这里巨柏森然成林,常有人来此购买柏木棺椁,始称“装椁”,后谐音为“庄科”。村南100米处的河之阳,有旧石器时代人类洞穴遗址。
河过高店,经隔河相望的东浪崖、西浪崖,穿纸坊村,行3公里入龙兴寺水库。(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