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走进南阳 >> 印象南阳 >> 浏览南阳

帝乡留余韵南阳爱汉风

2016/6/7 11:25:14 点击数: 【字体:

    引子

    汉画像,是汉代人雕绘在石、砖、帛、瓦当、铜镜和漆器上的图像,其中存世的以画像石为主。南阳现存画像石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之首。

    两汉400年,中国开拓进取,富足强盛,兵威远震。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霍去病率800锐骑,千里奔袭匈奴大营;班超带36勇士,纵横西域数十国。那时候的汉人,是汉子,是好汉,有着无往不胜的气概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崇尚勇武,雄健豪迈,恢弘壮阔,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精神特质。

    汉画像就是那个时代沃土上生长的艺术之花,呈现着强劲的大汉雄风:繁盛华丽而生机勃勃,张扬恣肆又深沉雄大。

    南阳地理环境优越,西汉时已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农业、手工业、冶铁业、商业极为发达,有所谓“商遍天下”之说。东汉时,因为是刘秀和众多重臣的家乡,南阳被尊为“帝乡”、“南都”,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像艺术在南阳蓬勃成长,祠堂、庙宇、华屋,乃至墓穴,画像石、画像砖被大量使用。

    千年沧桑,兵燹无数,地面上的汉代建筑几乎毁灭殆尽,而在大地的庇护下,一部分画像石、画像砖得以留存下来。

    上个世纪前半叶,南阳汉画像石被人们发现,当时的中国,山河残破,衰弱不振,汉画像所蕴含的我们民族形成初期的那种生机洋溢、震撼人心的气魄和力量,一下子吸引了鲁迅、董作宾等诸多文人学者。

    从那以后,南阳汉画有了一定的影响。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选择了南阳汉画中的三武士;2012年,“嫦娥奔月”、“河伯出行”两幅南阳汉画搭乘“神九”遨游太空,与先民飞天、奔月的梦想遥相呼应。

    但因诸多原因,南阳汉画像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认识,令识者引为憾事。“汉画像是中国美术最后的宝库。”南阳理工学院学者薄清江说,“实现中国梦,先要找到民族魂。汉代文化元气充沛,生机勃勃,蕴含着民族复兴的文化基因。而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汉代文化,就是汉画。”

    “画像石上的信息在鼓励你”

    方清亮右手拿着大扑子、二扑子、三扑子,左手拿着指甲盖大小的小扑子,往一幅铺在磨盘大画像石上的宣纸轻轻扑打。一遍又一遍,2000年前汉代人留下的所有信息,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制作拓片,用墨宁淡勿浓。要用大扑子沾墨,二扑子从其上吸墨,再“喂给”小扑子,间或再用三扑子吸小扑子上多余的墨汁。经过多次均匀拍打,才能完成一幅质量上乘的拓片。

    这是一个需要耐着性子的工作。偌大的工作室里,方清亮的身影有些孤单,但他告诉我们,他从未感到枯燥、无聊、寂寞。那些灵动的线条,生机洋溢的图像,让他沉醉其中,乐趣无穷。“画像石上的信息在鼓励你,在与你交流、说话、聊天。”方清亮说,“有时困,打个盹儿,眼蒙眬时,看到汉画里的凤鸟在蹦、在跳,有灵魂一样。”

    方清亮是南阳唐河源潭镇人,今年58岁,中等个头,身体强壮,眼睛炯炯有神,是那种生命力充沛的人。他过去开照相馆,平时喜欢“吃喝打(牌)下(棋)”,是镇上十分活跃的人物。自从喜欢上汉画像,逐渐全身心投入收藏和拓印,不再打牌下棋。近些年乡村萎靡,牌风日盛,但不管以前的牌友怎么喊,他再也没上过牌桌,牌友们只得摇头:“老方不正常,疯了!”

    方清亮觉得自己很正常,日子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他很幸运,先后得到南阳汉画馆牛天伟、非遗大师王凤兰的指点,技术日益精进,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惯用左手,给自己起别号“左手信”,制成印章,盖在每张作品上,“不为出名,只为鼓励自己干好活儿”。

    画像石十分沉重,不好移动,且多为线刻、浅浮雕,原石上的图像不易欣赏,所以拓片是汉画传播、展示的重要方式。因为搞收藏和拓片,方清亮与南阳学者郑先兴、牛天伟、薄清江等人都成了朋友,还认识了著名油画家、中国本源文化研究者靳之林,考古学家、海昏侯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等学者。“今年过年,北京的大学者还给我打电话拜年,称我方先生”。

    他还应邀到澳门城市大学讲学,到德国进行汉画展览。“一个德国画家看了一张虎的拓片,兴奋地称为‘毕加索虎’,热烈拥抱我,那大胡子把我扎的!”

    方清亮十分自豪,但也很清醒,“不是因为我技术多好,是汉画太好了,是原石太好了!”

    他和弟弟方清刚收藏了不少画像石。方清刚在郑州上班,立志于汉画像石保护、研究和宣传,为了保护一块“帝王级”画像石不流出境外,他“三分钟”做出决定:拿出多年积蓄,“当时可以在郑东新区买两套房”,拿下了那块画像石。自此一发不可收,甚至卖了房子买石头。至今他日子过得有些困窘,却从不后悔。

    “方氏兄弟对汉画像石是挚爱。”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先兴教授说:“深入了解的人,都会挚爱汉画,喜欢上,就放不下。”

    汉画像多为线刻或浅浮雕,直观的感染力不如古希腊、罗马,或者中国的龙门和敦煌石窟等雕塑。或许是这个原因,人们对汉画像的态度冰火两重天,一般人无视之,而喜欢的人沉醉其中,痴爱,挚爱。

    “以前有人送汉画拓片、书籍,我并没有多大兴趣,觉得可能很有意思,但没多注意。”郑先兴说,“十年前,我开始认真研究汉画,很快就痴迷了,听说哪里有画像石,就要去看,辨识图像,享受画中的飞扬灵动、酣畅淋漓。见到喜欢汉画的人,都觉得特别亲切,跟他们谈论、交流,乐在其中。”

    “为汉画像扎根南阳”

    在南阳汉画圈里,郑先兴、牛天伟、薄清江等学者深有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尊敬。在南阳理工艺术设计学院,我们与薄清江谈了一个上午,采访临近结束,我们问了一个题外话:“听口音,你不是南阳人?”没想到这个问题打开了薄清江的话匣子。

    他是河北邯郸人,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院。“当时北京、天津很浮躁,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来南阳找工作。”他来的那天,南阳下着小雨,城市安详宁静,让他感觉很舒服。但当时南阳理工还处于初创阶段,没有自己的校址,借地办学,这让他有点犹豫。

    正当他迟疑不决之时,学校有人带他去了南阳汉画馆。进入汉画馆的瞬间,他就被震撼到了:“如同走进了一个千百年前的梦幻世界。极致的夸张,奇丽的想象,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得那么尖锐、犀利、结实、厚重。”

    走出汉画馆,薄清江重新审视南阳,远远望去,千年古城里的人物和景物,在雨中朦朦胧胧,仿佛都融入了汉画的世界。

    于是,薄清江没有了迟疑,决定留在这个产生神奇汉画的地方,在这里安身、学习、生活。

    20多年后,他的儿子考取外地的大学,他工作忙,没有去送。儿子抱怨说:“你们当初为啥选择南阳?”薄清江愣了一下:“是啊,为什么?”然后回想起当初的一切,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往事。20多年过去了,他初心依旧:“我崇尚汉代先民创造的画像石艺术。崇尚能给我带来力量,使我看到自己的灵魂所在的世界。正如南阳汉画对我的滋养和改变,那种力量是艺术发展真正的源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化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寻找消失的古鄂国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