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南阳

南阳宛梆穿越四百年的经典

2013/4/15 16:49:10 点击数: 【字体:


   
    宛梆源于“百戏之祖”    缔造诸多传说传奇

    宛梆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南阳及周边地区,又名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1956年南阳行署将其命名为“宛梆”。《中国戏曲志·内乡卷》记载:“它是明末清初陕西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号称“百戏之祖”。秦腔落地,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养,形成既激越又婉转,柔美与壮美配合得妙不可言的宛梆。

    宛梆兴盛在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十年前后,当时南阳各县民间春祈秋报、婚丧嫁娶大唱宛梆,宛梆班社数以百计,剧目有300多个,其中,以内乡夏馆镇富绅张珊创办的公义班影响最大。

    相传公义班武丑王老四,手持双棒,上置一小簸箕鸡蛋,倒翻跟头后,鸡蛋保持如故。还有个演奸相的演员犟一头,戏太好了,卸装后行经街头,竟被众人唾骂。

    邓县人王春生,艺名生娃,14岁学戏专攻花旦。他五官清秀,嗓音甜软圆润,出科后不管搭谁家戏班,都会成顶梁柱。21岁时被挂金牌子(这是解放前给演员的最高荣誉)。他吸收了大调曲子和汉剧唱腔旋律,巧妙运用卷舌音和花腔,唱腔清新。他的台步,较一般花旦步子大,优美大方。宛属各县流传着“想看生娃戏,多跑十里地。”“生娃喊一嗓,迷了八道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烧汤。”

    宛梆“非遗”传承人程建坤先生曾讲过:“1956年,王春生赴郑汇演,和常香玉在一个舞台上先后演出,常香玉盛赞他:‘你要在省里,就超过我。你要在北京,就是梅兰芳’。”王春生因此被很多演员称为“南阳地区的梅兰芳”。

    宛梆较早的女演员赵兰英,南阳人称她“小坤角”。她甩花腔与众不同,运用吸气,发脑后音,听来更悠扬婉转。

    艰苦付出   丰富农村大舞台

    从1951年建团以来,内乡县宛梆剧团曾几经兴衰起落,但她始终坚持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己任,用自己的艰苦付出,唱红了农村大舞台。成为保护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1992年内乡县宛梆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庙会、祝寿和还愿,乡村礼俗和宛梆剧团同荣共生,但宛梆剧团下乡唱戏,从来都是“自立更生”。凡各种交易会、丰收庆贺、红白喜事,一个电话,有请必到。不管到哪里,群众只需要给他们找好演出场地就行,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干。多年来,剧团下乡演出自己找车辆、自己带锅灶碗筷、自己带舞台音响、自己带被褥铺盖、自己带桌椅板凳,他们经常睡在废弃老宅,或者铺点秸秆就睡在台上地下,枕头是用报纸包起来的砖头,吃的是自己做的咸菜丝、玉米糁、蒸馍,有时一周才能吃回肉。全团无闲人,团长兼导演、司机,炊事员兼字幕,音响师是出纳。酷暑和寒冬,是对演员们最艰苦的考验,该穿厚该穿薄都根据演出需要,演出中晕倒在舞台上或手脚冻伤、浑身痱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山村条件差,往往是戏台子搭在半山腰,而车只能开到山脚下,7吨多重的演出道具,硬是全体演职员肩扛、手抬、绳索系,一趟趟把戏箱盘到山上。一年冬天,在内乡七里坪演出,戏台子搭在半山腰,把戏箱道具等一趟趟搬上山,又搭好戏台,演员们累得躺在舞台上就睡着了。半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第二天清晨,起早跑过来的人们扒开被子上厚厚的积雪,看到演员们依旧酣睡的样子,禁不住热泪盈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赵倩曾多次跟团体验生活,提及宛梆的艰辛和执著,他说:“再苦苦不过宛梆,再难也难不倒宛梆。”

    为了给老百姓唱好戏,宛梆人长期过着游牧式的生活方式,演员们不得不长期与家人孩子分离。有一年,剧团一共5次路过内乡县城,为了赶台口,大家连车都没下。全年365天,有300天左右在外演出,风雨无阻,送戏下乡,餐风露宿,扎根乡村,每年巡回演出600场以上。这么多年来他们每演出一场的费用大致是900~1200元,演员的月平均工资不足千元。

    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发展   与时俱进创造新辉煌

    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分别将抢救和保护宛梆等稀有剧种列入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规划纲要,省市领导多次到剧团指导工作解决难题。目前,在内乡县城占地20亩,投资700万元的集办公排练教学演播艺术培训为一体的宛梆艺术中心综合楼已投入使用。内乡县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年补贴标准从10万元增加到50多万元,还先后为宛梆挖掘整理资料、恢复传统剧目打造精品剧目和参加戏剧大赛投资近百万元。近年来,宛梆人致力于挖掘整理宛梆资源,积极开办宛梆班培育和留住人才。在积极拓宽演出市场的同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逐步打造宛梆品牌。弘扬主旋律是内乡县宛梆剧团排戏的原则,从1990年到现在他们共排演剧目200多个。他们排演的话剧《太行山人》,再现了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同志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甘当人民公仆的共产党人形象。2000年4月至8月,该剧在安徽省范围内巡回演出达百余场。他们排演的《三院禁约碑》还获得了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奖和省、市“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我省反腐倡廉的经典剧目。

    内乡县宛梆剧团共获得100多项市级以上奖励,2000年被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文化厅联合授予“河南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他们排演的精品剧目曾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牌奖”,“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金奖”等多项大奖。这个只有70人的团体,靠着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在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中成长壮大,用心血和汗水撑起了“天下第一团”。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南阳广电传媒网 作者:徐徽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