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民歌发源于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西坪镇地处豫西南边陲,西接秦壤,东联吴楚,历史文化悠久,境内山高林密,民风淳朴。自古以来为“通陕甘之孔道,扼秦楚之咽喉”,南来北往的旅人多汇于此,秦风楚俗相交,南北语言混杂,各种文化杂交在一起,因此西坪民歌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
历史悠久唐代开始盛行
曹刚林是西峡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二级作曲,多年来他一直关注并收集整理西坪民歌的资料。据他考证,汉时西坪地区民间已有歌谣传唱,到了唐代开始盛行。到明末清初,宛西大旱造成人烟稀少,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先后6次移民与安徽、湖北等江南地区的移民相汇于西坪,各种文化杂交、碰撞,背井离乡的人们通过民歌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促进了西坪民歌的大繁荣、大发展。于是民歌这种民间传统语言艺术就在西坪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展、流传下来。
西坪人太爱唱民歌,太离不开民歌了。西坪民歌老歌手姚书成唱到:“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凡间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七岁顽童白了头”。据姚书成介绍,在西坪人们不拘于时间地点,深山打柴、田野放牧、田间劳动间隙可随时随地自由吟唱,庙会、春灯节时进行集中演唱。
曹刚林说:“西坪民歌具有直率坦白、纯真质朴、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以及长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爱情、物产、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涵盖整个社会生活,传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内容丰富信手拈来都是歌
据曹刚林介绍,西坪民歌的类型有山歌、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儿歌等多种,其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浓郁。
西坪民歌的劳动歌中有劳动号子、夯歌,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作用;有田歌、渔歌,描绘劳动情景,诉说劳动感受;有工匠歌、采茶歌,以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见长。如《正月采茶正月嗦》:“正月采茶正月嗦,新来媳妇拜公婆,红绸子大袄绿绢袖,八幅罗裙顺地拖。二月采茶二月嗦,二月小燕来得多;燕子停在过梁上,今年做得来年窝。……”。有的劳动歌形象抒发了劳动的辛苦还不乏幽默感,如《一天一挑柴》:“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来。要得回来早,除非镰掉了。回来打二更,吃饭要点灯。出去尿泡尿,回来鸡子叫。烧水洗洗脸,亮星还在闪。”
曹刚林说,情歌是西坪民歌里的精华,它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无论是抒发爱情的炽热、相思的缠绵,还是别离的凄婉和对爱情的渴望,都直率质朴、情真意切。西坪民歌传承人魏秀菊给我们现场唱了一首情歌,“黑漆河流水欢,姑娘洗衣在河边。东张西望干什么,一件小褂洗半天?等俺情哥来相逢,这个地方最适应;山高风大河水响,说句情话两人听。”也许一首情歌就能牵出一段美好的姻缘。
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对歌形式较多。其中仅对花系列就有《大对花》、《小对花》、《对花》等,如《小对花》:(甲)“我说那个一来哟,谁么谁来给我对上一?什么子花开在呀么在水里?”(乙)“你说那个一来哟,我呀么我对上一;莲菜开花在水里。”(合)“说呀么说得好,对呀对得妙,三枝莲花开,十枝莲花落,咱二人对花好不热闹。”……据西坪镇文化中心主任卫治安介绍,《小对花》经过整理,多次在省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奖。
曹刚林收集的资料显示,西坪境内地势险要,古来为中原西南之屏障门户,战时为兵家必争之地,平时为屯兵秣马之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屯兵士卒相聚吟唱怀乡思亲之意,抒发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也极大丰富了西峡民歌生活歌的内容。
发展现状入选国家“非遗”
针对西坪民歌的发展现状,我们采访了西坪镇文化中心主任卫治安。
卫治安说:“西坪民歌已于2008年6月,进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坪民歌歌手魏秀菊、袁香华、包训刚3人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坪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据他介绍,在西坪民歌普查中像袁香华、魏秀菊、包训刚、姚书成、李香兰等老歌手,每人能演唱民歌几十首甚至上百首。可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使原有的农耕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加上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老民间歌手纷纷谢世,现在会唱西坪民歌的人很少了。
最后他欣慰地说:“近年来,县镇两级通过整理出书、录音、制光盘等手段,对它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西峡县设立西坪民歌保护基金,对现存老民间歌手进行保护,西坪镇组建西坪民歌演唱队,举办西坪民歌大赛、西坪民歌大家唱等活动,培养西坪民歌传唱队伍,组织人员在农村灯会、庙会上演唱西坪民歌,在中小学生中教唱西坪民歌,使西坪民歌重放异彩,成为嘹亮在豫西南上空最后的原生态歌声!”记者 李晋【原标题:西坪民歌:嘹亮在秦楚交界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