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竹林丛中的香严寺,创于唐开元年间。1000多年间,数度中兴,高僧辈出。山门前的这座明代石牌坊,仍隐约显示其曾经的高华气象。
这是座始建于唐的一代名寺,有“万顷香严”的高华气象
它有着隐士般的收敛之美,唐宣宗曾在这里“龙潜六年”,韬光养晦
□记者盛夏文图
引子
要去淅川香严寺,先过丹江。
2010年11月11日,记者前去,连车带人上了渡船,28公里水路横渡,如同戏曲中悠扬的前奏,进寺前先定了腔调。
佛典常把精神修持与渡海过河等意象联系,渡丹江进香严寺,渡船如漂浮蒲团,从此岸渡往彼岸,从尘世前往佛境,半小时水路,构成物质精神的合适距离,使得你不因离它太远绝望,也不因离它太近轻狂。
过了丹江,进入秦岭余脉白崖山中,穿越300余亩茂盛竹林,香严寺到了。
一座寺1300余年历史,需要一本书的体量来表述。千年历史,记者重点截取它的始建朝代唐。80代主持与无数过客,记者重点选取唐高僧慧忠、唐明君宣宗,抒写他们与香严寺有关的日子。
如斯删繁就简,因为慧忠创寺并在此修行四十年,他从香严寺出发,成为唐代两朝“国师”,于佛教居功至伟。唐宣宗急难之时,曾在香严寺出家数年。他从香严寺出发,拨武宗灭佛之乱,成为佛教的“大救星”。
一座唐代名寺,兼具着宗教、政治、经济功能,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寺院小世界,世界大菩提”。高僧慧忠,香严寺有他四十年修行时光。明君宣宗,香严寺有他六年“无处安放的青春”。
从一寺一僧一帝身上,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之斑驳陆离,唐代文化之绚烂飞扬。
“隐士”高华如冰雪
香严寺山深寺高,沿竹林间一条小路,我慢慢往上走,路上一直看不到寺院,直走到山门跟前,方闪出一大片建筑。这座寺,得一“藏”字,低调内敛得可以。
山门前不大的平台上,有两棵古银杏,1000多年的老树,4人才合抱。风拂动树叶之声,如细微梵音。
这寺,和河南别的寺院味道不一样。它是唐代大寺,史上曾有“万顷香严”之说,意为其长生田数量之多。它有繁复与妖娆,有石牌坊、藏经楼,有木雕石雕砖雕以及中原最大的明代彩色壁画,但仍是一派隐士的高华气象,如冰如雪。这或许是丹江的前奏?或许是数百亩竹林将空气都染绿了?
正是此种高华气象,才使其成为唐代两朝国师慧忠的道场。正是隐士般的收敛之美,才使得它成为唐宣宗“六年龙潜”之地。
香严寺,始创于唐开元年间,原有上下两禅院,一在白崖山中,一在山麓丹水旁,两寺相距15公里。下寺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仅存上寺。上寺占地1万余平方米,140余间殿宇房舍,多为明清建筑。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五进院落,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
1000余年间,古寺历经兴衰起伏,数度中兴,高僧辈出。创寺名僧慧忠为两朝国师,继他之后,著名禅师还有耽源、智闲、可空、仁山、太虚、如意、慈秀等。明清时,临济正宗共有六世九位高僧大德在此任住持,使得其声名再度远扬。
潜修四十年终有香严
香严寺创寺人慧忠,越州诸暨(今浙江绍兴)人,俗名冉虎茵,生年不详,逝于775年。
五代僧人所著《祖堂集》称他年十六出家后遍学名师,后赴曹溪(今江西弋阳)从六祖慧能受心印,同行思、怀让、神会、玄觉并列为慧能五大弟子。他长寿,跨越历史很长。慧忠受法曹溪后,历游吴楚之四明、天目、武当、罗浮等山参学,后入南阳淅川白崖山党子谷,结茅为庵,开辟道场,潜修四十余年,道誉甚高。
755年,唐玄宗让人迎接慧忠入长安,敕住龙兴寺传法。
“安史之乱”起,慧忠离开京师,复回白崖山。时南阳陷入叛军之手,慧忠“临白刃辞色不挠,据青云安坐不屈”,以其神功法力收服叛军头领。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派使者持诏再次接慧忠至京城。他上奏皇帝,阐述“理人治国之要”。肃宗“膝之前席”,尊为“国师”,赐居千福寺。
唐代宗即位,依然优礼有加,迎慧忠入主宫廷寺院光宅寺,长达十六年之久。
慧忠奏请唐代宗,“武当山建太乙延昌寺,以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代宗还恩准慧忠,在他原修炼道场白崖山党子谷建“长寿寺”(香严寺前身),奉该寺为国家设置,给其大量长生田,御赐佛经一套及“永镇山川”匾额,敕赐长寿寺度无名僧49人。
773年,慧忠又奏请唐代宗,由天下著名的禅、律高僧组成“三师七证”,形成佛、道两教受具足戒(即择取入门弟子)制度。收佛、道弟子万余人讲经说法。
775年,慧忠圆寂。代宗赐谥“大证禅师”,世称“南阳慧忠国师”,并按其遗愿送回南阳归葬。
据香严寺古碑记载,代宗当时“赐赠甚厚”,遣使者送慧忠,还白崖山清风岭建塔归葬。慧忠入塔时,高官送葬,人流如潮,香烟袅袅,经月不散,人们遂取佛家经典中常见的“香光庄严”之义,将原名“长寿寺”改为“香严寺”。
代宗还敕秘书少监王道密撰写碑文,陈述国师一生传教弘法功德,勒石纪念。今石亦不存。
慧忠国师生平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出家、受法和参学,他从六祖慧能处得受法印,并在广东、浙江、湖北诸山参学;二是隐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三是因道誉日隆,被迎至长安,被肃宗、代宗两任皇帝奉为“国师”,法传甚广。
就他对禅宗发展影响而言,主要在肃宗、代宗时期,即略后于神会,稍早于马祖道一。其禅法思想特点,主要在禅教一致。
灵塔两度建今闻依稀
慧忠归葬香严寺,灵塔何在?
据寺内碑记记载,代宗派使者在白崖山清风岭建无缝宝塔,样式由慧忠嗣法弟子耽源应真禅师决定。但到明末时,塔被雷雨大风摧毁。
1721年,康熙朝名僧颛愚谧禅师重修了慧忠塔,为示尊重,他将塔修在院内,由僧人守护祭奠。这重院落,命名为塔院。
到了1735年,雍正加封慧忠为“真实大证禅师”,并下谕旨命南阳知府王维新、程秉礼备香纸、锦帛、果蔬等40余种,亲赴塔前祭奠。这座国师塔,1972年不幸被拆除。塔院也房倒屋塌。
1992年,香严寺文管所将塔院重建,成为其办公场地。现在的香严寺拟再建“无缝宝塔”。
慧忠唐塔,是何模样?
明代南阳籍翰林李衮曾数次来香严寺,他题诗《无缝塔》:“寂寂香严寺,山云护林扉。千年无缝塔,谁与问禅机。”他所见当为“唐代原版塔”,只是诗人只写个人情绪,不写塔的模样。
清康熙初年,香严寺方丈宕山有《无缝宝塔》诗:“代宗无缝问南阳,不语分明莫漫藏。谩道耽源有注脚,丛林千古错商量。”
宕山写诗时其实眼前无塔,是“空对空”自说自话。唐塔明末已毁,宕山之后又经过三任主持到颛愚谧,才开始重修祖师塔。
颛愚谧重修祖师塔后也写过“同题诗”:“四维上下实浑囵,谁识承斯一国金。自昔国王靖样子,令人瞻仰到如今。”诗朴实口语化,交代塔模样是“实浑囵”,自己重修是按老样子来的。
民国时淅川县长张缦云也写过此塔:“千年寂寞塔无缝,中关金刚不坏身。始信禅门法力大,诸天证果总前因。”他所见当是“清代复制版”。张县长淅川为官时,正值“宛西自治”,地方势力“只给月薪,不准过问地方事务”,倒霉的张县长写无缝塔,“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无缝塔历代题咏甚多,可见其在香严寺的重要。但不是塔重要,是塔主重要。
关于慧忠归葬,在官方“仪式感”很强的丧仪记载外,民间自有一套说词儿。
香严寺附近有小山头叫二龙戏珠,山上有小庙叫回龙庙。老百姓传说,当年唐代宗派九王和十王送慧忠归葬南阳,两个王子被香严寺景色所迷,久不回朝复命。巧遇此地连年干旱,人们说“龙多不下雨”,天旱是这俩王子造成的。唐代宗命俩王子速回。九王子决定留下,命十王子回。十王子走到这个小山头,不时回头望香严寺,后人便盖起了“回龙庙”,纪念此事。
香严寺里曾修建十王殿。淅川留下民谣:“豫州名胜在淅川,淅川风光首香严。唐朝十王九不回,不爱王位爱此山。”
需要指出的是,香严寺高僧辈出,墓塔成林。下寺以塔闻名,最著名的是座琉璃塔,现被淹没在水库中。上寺(即现在的香严寺)也有塔数十座,分布在竹林、虎山和后山,多遭破坏,所剩无几。仅存塔中,有座国内罕见的七级浮屠法云塔,是清代颛愚谧禅师墓塔,十分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