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唐宣宗的“后香严寺”时代

2013/7/15 17:40:00 点击数: 【字体:


    当年,李怡香严寺里潜心修行,显露远大志向
  
    登基后,拨乱兴佛,励精图治,颇具太宗风范

    引子

  唐宣宗为僧之事,唐代已有多种记载。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等书都有光王李怡潜逃为僧,游方各地的记载,游方处不唯河南,还有江南诸地。

  也有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源于佛教中人,是因武宗灭佛而宣宗兴佛,僧人感激不尽,才大造舆论。

  宣宗为僧说,随时间推移,流传日益广泛与神奇。到了明代,“宣宗随智闲禅师南阳学法说”占据上风。

  智闲,晚唐名僧,曾为香严寺第六代住持,他性格严谨,言语简洁,聪敏过人,以“击竹悟道”成名。其成名地,就在香严寺外茂密的数百亩竹林中。

  智闲是青州(今山东益都)人,先求学于百丈怀海禅师,后转投于沩山灵佑禅师。灵佑很喜欢他,要求严格。有一天,灵佑对智闲道:“我问你,当你还在母亲腹中时,你自己情形如何?”智闲无语。之后他渡长江向北云游,当他到达南阳淅川时,得知慧忠国师无缝宝塔和寺院仍在,就来到香严寺定居。他每日到慧忠塔前神游,反复想着那个无解的问题。

  一天,他在香严寺外竹林里挖笋修竹,地上有片破瓦,他随手掷出,不料,破瓦碰到一棵竹子上,发出“哗啦”破碎声。智闲忽然顿悟。题诗一首: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A

  李怡香严寺“立志”“修心”

  当年李怡在香严寺拜智闲禅师为师时,智闲“击竹悟道”,已很有名气。他想试试李怡的志向,就将李怡带到寺院周边游历。

  他带着李怡来到香严寺龙王泉西边玄太沟口,此地有一瀑布,高约30米,从山口飞流直下,宛如一匹白布面朝东方朝阳,因而得名“白布朝阳”。美景至今仍存。

  智闲指着瀑布说:“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

  李怡会意,应声道:“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智闲点头。他已试出弟子的远大志向。

  之后,智闲常派他除草、担水,并多次单独给他讲经说法。六年过去了,李怡逐渐成熟。智闲圆寂后,已登基为宣宗皇帝的李怡敕封他为“袭灯禅师”。

  李怡于公元847年回长安登基,开始了他的“后香严寺”时代,但他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智闲帮其打造完成的。

  李怡承继大统后,成为晚唐罕见的明君,其统治十三年,成为晚唐罕寻的承平之世。在晚唐众多皇帝中,他声誉最高。《资治通鉴》评价:“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民爱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历史学家认为,宣宗的这些特质,与其早年流落民间有关。一个“口衔金汤匙出生”的皇子,民间经历使其明白了自己应承担的一些责任。

  B

  兴佛拨乱,争取民众支持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其中有三次灭佛事件发生在国家分裂时期的局部地区,只有唐武宗灭佛,发生在统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影响远超其他三次。武宗为何要灭佛?具体情况如何呢?

  唐朝建立后,以道教为国教,但佛道斗争一直突出。武宗即位后,接受了道士赵归真“佛道不能并存”之说,政治上武宗“为使不杂中华之风”,把佛教和外来宗教都列入排斥之列。经济上则因为佛教太有钱了,“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会昌五年即845年,武宗下诏,“反佛毁寺”。

  事实上,武宗灭佛从会昌二年就已开始,到会昌五年,灭佛行动大规模铺开,只有皇家恩设寺院,才能保留僧三十人,其余寺院全拆,僧人一律还俗。长安和洛阳起初允许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后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

  武宗“大革佛教之命”,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私立僧居4万余所,26万余僧尼还俗,没收寺院长生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15万人。另外还强制从波斯传来的景教、摩尼教徒还俗,外国僧人送还本国收管。

  武宗规定,拆寺的木料用来修缮政府公寓房舍,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铸铁佛像熔铸后制造农具,铜像、钟、磬等物熔化后制为钱币。灭佛行动使唐朝政府在财力、物力、土地等方面得到好处,增加了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经济来源。

  灭佛的另一后果,是社会上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日本和尚圆仁曾写亲历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唐国僧尼本来贫,天下僧尼尽令还俗,乍作俗形,无衣可著,无物可吃,艰穷至甚。冻饿不彻,便入乡村,劫夺人物,触处甚多。州县捉获者,皆是还俗僧。”“天下强盗皆为僧,令人咋舌。”

  唐宣宗继位,对佛教是死里逃生的大事。可以想象教徒们对他的感戴之心。他声称,“佛尚不杀而仁,且来中国久,亦可助以为治”。

  他继位后办的头件大事便是兴佛。他下令,凡“会昌”所废寺宇全部修复。长安和洛阳除恢复原有寺院外,新增多所寺院,每寺置五十人。天下州郡,也都有所增添。五台山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劫后仍存的,加以修饰,每寺度五十僧人。

  之后,他又下诏,京畿及郡、县,“士庶要建寺宇,村邑勿禁;兼许度僧尼,住持营造”。可见其复兴佛教之心之殷切。自他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不绝于耳”。

  唐宣宗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及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政治基础打牢,他才能以自己的意志刷新政治。

  需要指出的是,前皇灭佛,后帝兴佛,并非唐代佛教独具兴衰的特点。北魏太武帝灭佛,文成帝即位立即“初复佛法”。北周武帝灭佛禁道,周宣帝即位,很快“初复佛像及天尊像”。后周世宗灭佛,但他执政不到六年,就被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宋太祖提倡拜佛之风,对佛教有效地加以利用。

  四次灭佛都很快得到了恢复,究其原因,主要是佛教日益中国化,“本牢根大”,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作为精神力量,也有助于帝王巩固自己地位。

  C

  励精图治,成就“大中之治”

  唐宣宗兴佛后,开始抑制挟持皇室的宦官集团。虽然大动作无法实施(他也是由宦官拥立上台),但还是尽了努力。

  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

  鉴于前任晋升高官太滥,唐宣宗在整顿吏治上下了大工夫,对高官人数严格控制。官员各以品级授服色,当时衣紫色、啡色为高官,为三四品。唐宣宗的侍从官拿着紫、啡二色服相随,但有时半年宣宗也不会赏出一件。

  对鱼肉百姓、作威作福的官员,唐宣宗一经发现,必予制裁。有个奉旨出外办事的使者,途经砍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投宿驿站,见所食之饼黑,鞭打驿吏出血。唐宣宗斥责使者:“砍石为深山所围,此饼岂是容易得来!”并将这个使者发配到恭陵(唐高宗、武则天长子李弘之陵)看坟去了。

  淮南大饥,民众流亡,带宰相衔的节度使杜棕荒于游宴。唐宣宗知道后,将其调为虚职。

  唐宣宗最重视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的任命,他认为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他规定,刺史必须到京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以定可否。

  唐宣宗善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凑巧的是,唐太宗纳谏,得了魏征;唐宣宗纳谏,得了魏征五世孙魏谟。唐宣宗拜其为相并感叹:“魏谟有祖风,我心极重他。”

  唐宣宗临朝,对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显示出其恩威并施,御下有方。宰相令狐说:“我秉政十年,最受恩遇。然每次奏事,未尝不汗透脊背。”

  唐宣宗“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由于他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时隔一千多年后,能够在当时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有幸瞥见一抹盛唐余晖。【原标题:唐宣宗的“后香严寺”时代】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浪网 2011-01-17 作者:盛夏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