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崖山四十年修行,慧忠致力于对佛理的探询
既无俗心又不与世俗之心断绝,最终成就个人修为
引子
香严寺创寺者慧忠,两代国师,寺为敕封。
慧忠的强大影响力,奠定了香严寺在佛教界地位,历代高僧辈出。“三年一小客(培养一个名僧),五年一大客(出一名高僧)”。南阳佛教协会负责人释妙侠赞香严寺:“以寺闻名,以僧为荣,名震中原佛教界。”现当代,香严寺在佛教界影响力不减。
1996年8月,韩国中央日报社写真部张忠钟次长一行四人,到香严寺祭拜慧忠国师,并探寻临济宗正宗。
2000年9月10日,日本临济宗国泰寺一行19人来香严寺访问,团长泽大道认为:“香严寺在日本佛教界临济宗中影响很大,我们崇敬慧忠国师。”
香严寺慧忠,与临济宗有何关联呢?
慧忠是禅宗六祖慧能五大弟子之一,为禅宗主流。之后禅宗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影响最大的临济宗到宋代又分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临济宗为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得名。义玄为慧能六世法孙,较慧忠晚近百年。香严寺的“慧忠时代”,此寺为著名禅宗道场。到何时香严寺才成了临济宗正宗呢?
查阅《香严寺历代住持名录》,我发现,到香严寺55代住持清代宕山时,共有六世九位临济正宗高僧担当住持,自宕山1657年在位,延续到1851年在位的慧清,近两百年时间,香严寺成为临济正宗重要道场。难怪日韩佛教界临济宗都要至此寻访。
禅宗与临济宗,是源与流关系。因此日韩佛教界至此对慧忠亦是虔敬探访。
受神会吸引,白崖山结庵说法
慧忠当年为何要在白崖山设立道场修行四十年呢?这是有历史和地域原因的。
《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唐佛教受到皇室大力扶植而鼎盛。唐太宗兴佛,优礼名僧,资助玄奘译经。武则天拿佛教当‘政治工具’,她谕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也就是佛重于道。在她统治时期,佛教在南阳传播发展很快。到了肃宗、代宗时,南阳佛教声名达到顶峰。名寺和名僧出现,是其象征。”
开元八年(720年),53岁的神会来到龙兴寺,弘扬慧能的“顿悟说”,禅宗在南阳影响日深。神会的选择,影响了同为慧能弟子的慧忠。之后不久,他来到南阳淅川,选取清幽白崖山设道场修行。神会与慧忠的选择,又影响了百余年后的天然,他来到南召,建了丹霞寺。
高僧造就名寺,神会来龙兴寺,遂有“常住僧人二百余人,香火田五百余亩”。天然来丹霞寺,遂有“殿堂房舍140间,寺僧300多人”。慧忠又如何左右了香严寺发展呢?
据寺内碑刻记载,慧忠开元年间至白崖山设道场,结茅为庵,授徒传法“四十余祀”,思想影响大,但其最早所设道场,既不知所在,更无遗存。
慧忠去长安担任国师后,肃宗为他在白崖山置“长寿寺”,规模初具。他逝后归葬白崖山时,长寿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了嗣法弟子耽源应真住持时,寺院易名香严寺并“营创大备”。香严寺早期发展,慧忠影响巨深。
唐代香严寺已无存,现存香严寺多为明清建筑,为重建而非修补。
白崖山青山绿水,任其放任“佛性”
慧忠曾在白崖山修炼四十年,结庵说法,明辨是非,他的思想理念成熟于此。那四十年,他都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香严寺所在地白崖山党子谷,坐落在莲花形山间台地上,四周古木参天,茂林修竹,遍生兰草。多数佛寺建筑建了又毁,历代皆变,难得高山常青,流水常绿,山水不随时势更易。至今香严寺一带景观处处,有“一柏担八榆”之美妙,有斩龙崖之刀砍斧劈,有珍珠涌泉之万斛成珠,有双石洞之鬼斧神工,还有璇台绝顶之群峰层叠。
结庵说法的慧忠,在此放任“佛性”,机锋频出。人与地,钟灵毓秀。人是禅宗史上的大腕,地成禅宗史上的坐标。
自慧忠开始,1300余年,在如此偏僻所在,香火不绝,始创者的精神气度,也是“小宇宙强大”,穿越时空了。
白崖山党子谷的四十年,慧忠致力于对佛理的探询,“公案”很多,主要见于《景德传灯录》、《祖堂集》、《五灯会元》、《佛祖统记》、《佛法金汤编》卷七、《宋高僧传》等书。
慧忠在禅悟上,注重以教理辨析见地,注重教禅一致。这也是很有当下意义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戒律上,慧忠严持戒律,重视经教,以教解禅,表现出博学经教的禅法风格。慧忠禅法,源本曹溪,首重直指,发扬顿悟。然融会禅教,抉择见地,兼以渐修,可称“顿渐并重”。
表面看起来,慧忠“禅教一致、顿渐并重”思想全面,应该十分“有前途”,但实情并非如此。慧忠后,门人弟子几传即告沉寂无闻,没有形成宗派传承法脉。这是为什么呢?
南京大学哲学系鹿鸣博士认为,要形成宗派传承法脉,“一是要有明确的纲宗,成熟而稳定的纲宗使得学人有据可依。二是门人弟子的不断发扬创新。慧忠禅法在禅与教、顿与渐、悟与修之间都平衡,虽无禅弊,突出特色不明显。加之他的门人弟子在禅法上创新发扬甚少,也就逐渐归寂无传了”。
禅法如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事情,莫不如是,这可能是剖析慧忠现象的当下意义,也是慧忠人生带给我们的一种启迪。
寓佛理于生活琐事,教学相长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慧忠在淅川白崖山修行的四十年间,与门徒弟子相互砥砺,通过对每天生活领悟令己淡泊通透,看清天地法则规律。这便是每天在修行。
慧忠公案极多,此处所选四则,都发生在慧忠与弟子间,可视作慧忠版《论语》。皆小事,以小见大。皆琐事,仍透露出活泼生机。不是佛教中人,一样可从中学到人生通达智慧,这应该是记者写慧忠的现实意义所在。
第一则公案:“非公境界”。
在白崖山,慧忠常与弟子紫璘供奉讨论问题。一天,慧忠上堂坐到座位上,紫璘说:“请师父立个议题,让我来破解。”慧忠道:“议题已立好了。”紫璘道:“是什么?”慧忠道:“果然未见立出议题,这不是供奉的境界。”说完,慧忠起身下座。
慧忠未立议题,却说议题立好了。他立的议题是什么?是“升座”。如果紫璘意识到了,讨论问题可以是升座目的、作用等。但他无意识。慧忠意识到紫璘境界与己不同,还执著于运用语言的“立义”方式。慧忠又以“下座”点明自己出题立义。
这则公案,说出了打破人们思维定式,是禅师让人明心悟道惯用招式。
第二则公案:“佛曾迷否”
这则公案仍发生在慧忠与紫璘之间。
慧忠问紫璘:“佛的意思是什么?”紫璘答:“是觉。”慧忠又问:“佛曾迷茫过没有?”紫璘答道:“不曾。”慧忠反问:“既然不曾迷茫过,那还要觉干什么?”紫璘无言以对。
有觉才有智慧,才能成佛。成了佛才不会迷茫。这是悟道成佛的常规顺序。慧忠换角度说话,即成佛者不会迷茫,不迷茫就不用觉。对这样背离常规的思维方式,紫璘不熟悉,无言以对。
第三则公案:“三唤侍者”
慧忠国师唤侍者,侍者答应了。如是者三次。国师道:“我以为是我辜负你,谁知却是你辜负了我。”
这是禅宗一段著名公案。文字短,意境长。禅门无门,如何得入?慧忠那一日,可能是要点醒侍者,所以有了这出戏。但明者自明,盲者自盲。国师无奈,才说那句话。
第四则公案:“不断世谛”
慧忠忌日里设斋食,有和尚担心他为设斋不参加正常佛事。问道:“国师还来否?”应真道:“国师不具有那种俗心。”那和尚接着问:“既然没俗心,那他干吗还要依俗设斋?”应真答:“这就是不与世俗之心断绝。”
无俗心又不断俗心,看似矛盾,实际相容。慧忠出世环境里无俗心,世俗环境里也能与世俗道德观念符合。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所谓“入世生活,出世人生”。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何担当了唐朝两朝国师。【原标题:活着就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