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是建国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面普查,是接力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又一次文化遗产领域内国情国力大调查。此次普查,国家统一组织,政府担当责任,行业覆盖国有,目的在于真正摸清我省国有库存文物家底。这是一次涉及面广、繁琐复杂的庞大工程,小到一枚铜钱,大到一座石碑,文物工作者都要进行出库、清理、认定、称重、测量、拍照、分类、登记、上报等详细记录,给这些文物“备案上户”。经过5年艰辛努力,我省“一普”工作已全部完成。但普查将是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开放、共享的文物普查成果将会为山西的知识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一普”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家行动
在我国的《文物法》中,将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类,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三次大的普查,但国家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尚属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对我国文化领域国情、国力资源的大调查和大摸底。在山西,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山西历史悠久,文物特色鲜明,我们有文明起源的历史物证,有晋国称雄的实物资料,有草原和农业文明交融的遗迹遗物,有晋商百年的辉煌遗产,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戏曲艺术及人文文化的丰厚遗存。此外,散落在各行业、各单位以及私人手中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这是支撑我省未来发展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加强对这些文物的调查、保护和利用,对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绿色数据——搭建全省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传承悠久,文物类别丰富多彩。可移动文物是历史给予当代的一面镜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此次普查涉及的范围广、行业多,登记的文物量大类全,可谓精彩纷呈。普查覆盖了全省约43000余家国有企事业单位,涉及20个行业,经过专家认定,有文物收藏单位403家,涉及的11个行业中,文物系统193家,文物系统外的社会单位210家,共登录文物630453件/套,实际数量3195616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9086件/套,占登记文物的9.37%,一般文物277641件/套,占登记文物的44.04%,新增文物293726件/套,占登记文物的46.59%。登录件/套数全国排名12位,实际数量全国排名第4位。采集的文物数据,经过多次国家标准化洗礼,汇成数据海洋、图片长卷,从收藏单位逐级上报,经县、市、省三级平台,上报至国家信息库,搭建起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国家级互联网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平台。
艰巨任务——文物工作者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
可移动文物普查作为一项国家任务,作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在我们的手里,完成好这项光荣任务,向国家和全省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必须履行的责任担当。这次普查对山西来讲非常艰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概括:一是覆盖面广、工作任务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二是技术要求高,需要具备35类文物、图书、档案等认定知识和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三是科学采集数据,要按照国家“一普”办颁行的新标准,结合山西省的实际,进行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便捷的技术流程。四是要据实报,对60余万件/套文物的14个指标项都要进行归类、拍照、测量、采集和审核,来不得半点马虎。五是要严控质量,组织专家把关,确保数据准确,完成摸清家底任务。六是要保证效果好,这是文物工作社会化管理的一次重要行动,不仅要动员全社会各个行业按计划完成普查任务,实现国家和省里的工作目标,同时还要为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升文物的科学管理水平,做活文物这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全面普查——保护文物的必经之路
“一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省范围内国有可移动文物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普查。参与普查的文博工作者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提取出一件件文物,进行清理、测量、拍摄、数据采集和登记,完成后再收好安全入库。四年来,全省上千名文博工作者都在为这项工程默默奉献着,就是为了把我省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登记清楚。“一普”工作是不浪漫的,既没有户外跋山涉水的艰辛和乐趣,也少有发现新物件的惊喜和狂欢,但这却是文物工作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盘点文物数量及保存情况,而且要实现文物的动态管理,并依托管理平台提供相应社会服务。因此,建立可移动文物数据库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让每件文物“入住”数据库,就像让居民入户、办理“身份证”,为文物收藏单位实现文物信息数字化和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加强本地区文物管理提供统一途径,是更好保护文物的必经之路,只有知道我们自己有什么,才能知道怎样更好地保护文物,发挥它的社会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成果惠民——让“深闺”中的文物活起来
在老百姓看来,“一普”不关自己的事儿,其实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在普查结束后,昔日里藏在“深闺”里的文物会活起来,大家有望通过网络上的数字博物馆进行观看,从而使文物变成一种公共的文化性产品,成为支撑整个山西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内涵所在。
目前国家普查办正在建设服务平台,会集中地展示“一普”成果,到时候公众不仅可以看到博物馆中的文物精品,也能看到深藏在库房里的东西,这样就大大延伸了文物对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不仅可以促进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文物的具体了解和认识,让藏在“深闺”中的文物活起来。
此外,为了让“一普”工作最大程度地惠及社会大众,省“一普”办计划在2016年12月底,把全省各地珍藏的“家底”来一次集中性的展览,让公众能亲眼看到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文化珍品,开拓公众眼界,增长大众的历史文化常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最好的、最生动的社会宣传教育途径。
2016年,全省“一普”已经完成数据采集、审核、上报、普查验收等工作,全面进入普查报告编写和工作总结阶段。但对于山西省来说,该项工作仍将继续。省文物局宁立新副局长说:“英国第一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时间;法国的文物普查工作从1962年启动,现在还在进行当中。所以摸家底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应该时刻清楚我们有什么,怎样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让其成为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为山西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加油助力。”
山西省所辖文物收藏单位机构情况
山西省所辖文物收藏单位共有403家,按单位性质统计,其中有国家机关30家;事业单位343家;国有企业11家;其他类型19家;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自行组织开展普查。
按单位类型统计,其中有博物馆、纪念馆118家;图书馆41家;美术馆3家;档案馆85家;其他类型156家。
按隶属关系统计,其中有中央属单位2家;省属单位26家;地市属单位59家;县区属单位315家;乡镇街道属单位1家;其他单位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