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的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此项技艺可以制作宗教用品,如净水壶、供水壶等法器,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大展拳脚,制作出的银簪子,银耳环,银戒指都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银酒壶、银筷子、银茶壶更把人们的生活照顾的妥帖周到。可以说正是匠人们的敲敲打打,一锤一錾经营出青藏高原生活的“奢华”之色。
“湟中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而著称,判断一件银铜器是否上乘,关键在材料和工艺。”在何满看来湟中银铜器的材料都是用纯金、纯银、纯铜,本身就金贵。传统的银铜器图案繁复,需要技艺纯熟的工匠一捶一錾手工雕刻出来,因此湟中银铜器更以做工精美见长。
给笔者讲解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何满是湟中县鲁沙尔镇金塔路老街上和赢坊的主人,也是青海省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16岁跟随父亲学艺,5年后出徒,手艺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三代。他说,银匠靠手艺吃饭,对每一件活儿都不能马虎,这是祖传的训条,只有这样才配得上手艺人的称号。
随着鲁沙尔镇塔尔寺旅游升温,与塔尔寺同在金塔路上的银铜器加工更呈现出聚集效应,在这条街上,流光溢彩的银铜制品摆满了橱窗,“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因做工考究,湟中银铜器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成为著名的旅游品牌。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藏传文化韵味的工艺品,鎏金银铜器早已走出神秘的青藏高原,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随着这股热潮的兴起,何满一手建立起的湟中福瑞满银铜器研发有限公司的生意也日益红火,银铜器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业以来,最好时一年能接到160万元的订单,一般年景也会在100万元左右。”何满对目前的销售情况颇为满意。
在一片繁荣中,作为湟中县银铜器协会的会长,何满却谨慎地看到了危机。他表示,目前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从业人数在2000人左右,已成为湟中县的支柱型文化产业。湟中银铜器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因为铜器制品的需求量大,因此占了整个行业的80%。受市场引导,铜器制作更能吸引急于求成的年轻人。“学银器制作太艰苦了,学徒没有七八年的磨炼学不好手艺。”何满边为银器抛光边说,“跟我学艺的徒弟有6个人,现在只有两个人出徒。”
湟中银铜器制作讲究的是耐心和恒心,制作技师要心细手稳,一锤一锤地敲、击、划、刻,所谓手上的功夫就是在年深日久的重复中得来的。这在老银匠何满看来是对年轻人的莫大考验。一是急剧扩大的市场,二是缺少年轻人的进入,要解决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除了用丰厚的经济收入吸引年轻人,何满认为,更应该加大宣传,让年轻人深入了解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历史和价值。手艺意味着缓慢、少量、艰辛,但背后是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何满希望这一传统的技艺和匠人精神能够打动年轻人,让更多愿意坚守传统的人加入到湟中银铜器制作的行列。
2013年9月,在传承人自筹、国家资助的形势下,原有的和赢坊改建成3层藏式小楼,并挂牌成立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习展示中心。一年来,这里成为湟中银铜器主要的传习场所,将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工艺大师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