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小桃核有大乾坤——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核雕技艺发展观察

2014/9/4 17:56:24 点击数: 【字体:


小桃核有大乾坤——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核雕技艺发展观察

山东潍坊核雕传承人王绪德正在雕刻核雕作品。(潍坊市艺术馆供图)

    明代散文家魏学洢在其传世名篇《核舟记》中写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赞的是艺人王叔远能在果核上雕刻东西的传神技艺。几百年过去,几经起落沉浮的核雕技艺,在山东省潍坊市仍有不少拥趸。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核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古老技艺也开始散发时代芬芳。

    核雕自清末传入潍坊,其间经过了张大眼、都渭南、都兰桂、考功卿、王绪德五代传承。核雕的神奇之处,在于其工艺。在小小桃核上,刻刀一笔一画,雕出万千景致,诸如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车船瓶罐等。第五代传人王绪德曾雕刻过《核舟记》作品:重不过几钱、长不过一寸的方寸桃核,被王绪德雕成一条船,船上4个人神态各异,4扇门、8扇窗均可自由开合;举起放大镜,可见门窗上刻有60个字。

    核雕之精,首在选材。桃核表面的纹路,决定了每一件核雕作品都不会重样。相比于南方的橄榄核雕刻,桃核雕刻起来更加费事。潍坊核雕第六代传人史同亮告诉记者,两者的区别在于,橄榄核的表面是平的,利于机器整体切割或批量雕刻,而桃核表面有各式各样的纹路,只能“因材施教”。选材过程中,艺人需考虑桃子的品种,鉴别桃核是否致密。选定后,把桃核带回家来,放在阴凉处风干。当年的桃核是不能用于雕刻的,必须经过一年至两年的阴干过程,待其定型后方可操作。

    核雕的一大特点是易于携带。核雕作品本身是挂链、首饰之类的小挂件,多是祈福之物。很多艺人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包和几个桃核,没事时就掏出来刻两把,史同刚便是这样的人。采访间隙,史同刚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展开一看,里面有十几把刻刀——平口刀、斜刃刀……史同刚告诉记者,核雕这门技艺需要耐得住性子,不能着急,也不能搞突击,用的是慢功夫。

    史同刚与史同亮是孪生兄弟,哥俩2001年起接触核雕技艺,自此刀不离手。几年前,史同亮用3个桃核,耗时两个多月,雕刻出了一件名为《十八罗汉》的作品,卖了2万多元,但兄弟二人却从未想过以核雕为营生。“我们接触核雕时,核雕不值钱,没人认。”史同刚说,“随着国家对非遗项目的重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过来,核雕作品的价格水涨船高,有了经济价值,但我们更享受雕刻过程中的快乐。”

    据潍坊核雕协会秘书长葛伟健介绍,如今艺人雕刻出的核雕作品,只要开价就能卖出去,但很少有艺人这么做。“核雕是门可供把玩的纯手工技艺,需要灵感和兴趣,如果硬派给艺人一项任务,多半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葛伟健说,近几年很多爱好者来到潍坊,找艺人订制作品,要求半年后交货。“但只能停留在‘作品’二字,不能讲其他要求,成品什么样,多数要看艺人的灵感。”葛伟健说。

    目前,潍坊核雕协会有成员50余人,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大体估定价格,维持核雕市场的稳定。同时,协会定期组织艺人交流技艺,并做一些宣传推广工作。今年6月,潍坊核雕协会与当地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了首届潍坊市核雕技艺大赛。凡年龄在50岁以下、掌握核雕技艺的艺人和爱好者均可参赛,作品主题以表现本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当代生活为主调。经过前期发动,大赛的反响超出葛伟健的预料。“潍坊地区的核雕艺人基本都参加了,当中发现了不少好作品。”葛伟健说,通过组织比赛他们有三点感触,一是核雕技艺发展势头确实向好,二是民众对这门技艺的感情依然深厚,三是核雕需要更好的宣传推广平台。

    “与其他行业不同,核雕技艺可以说是‘吃青春饭’。”史同刚说,年事已高的艺人多半很少出作品了,因为雕刻很费眼睛,年纪大了就干不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核雕传承的紧迫性。

    今年,葛伟健招了一个学生,名叫杨文通,刚满18岁,高中学的是美术类专业,考大学未果,从网上了解到核雕技艺,就收拾铺盖卷来到潍坊拜师。“来了一个月,试着刻了4件作品,每件作品100多元,够他自己吃饭了。”葛伟健说,跟有些非遗项目一样,现在愿意学核雕的年轻人也不多了。

    这几年,潍坊当地传承核雕技艺的努力没有停止。今年4月,潍坊市奎文区举办了首届核雕技艺免费培训班,邀请潍坊核雕协会的艺人,给群众讲解核雕历史渊源和基本雕刻技艺。“当时准备招40人,没成想,当天报名就超过100人。”奎文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彦锋说,学员中包括很多老年人。

    今年9月起,潍坊市文广新局联合潍坊市技师学院,将在学院开设潍坊核雕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技艺专业,免费招生80人。这是潍坊市首次设立全日制非遗专业,非遗传承职业化教育将成为潍坊市探索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途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9-0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