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宜昌“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2013/6/7 15:48:58 点击数: 【字体:

“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宜昌“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在景区表演的长阳土家山歌

  

    “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

    宜昌现有1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居全国前列但传承人老龄化趋势严峻

  
  明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近日,我市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五峰刘德培故事、三国传说等11项民间文化入选其中。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个,省级“非遗”项目38个,市级“非遗”项目64个,“非遗”成果丰硕,但传承人普遍呈现老龄化趋势,宜昌民间瑰宝如何延续?谁来捧起传承的接力棒?
  
  宜昌“非遗”硕果累累国家级项目居全国前列
  
  尽管时过境迁,宜昌码头已难见沙滩与土坡,但那段喊着号子装卸货物的岁月却深深烙在了89岁老人李长柏的记忆里。翻出珍藏多年的扁担、杠子、箩筐、麻辫,李长柏借助这些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将自己“全副武装”起来,还原解放前当搬运工时的情景,并兴致勃勃地哼起了当年喊过的“峡江号子”。在这位耄耋老人的演绎中,“峡江号子”伴随着劳动节奏时而高亢、时而浑厚,雄壮有力、节奏铿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宜昌码头,搬运工人在装卸货物时正是依靠这种“峡江号子”来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峡江号子”是湖北民歌号子类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种,是船工在对生命极限的考验中产生的,是群体劳作创造的生命乐章。
  
  作为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宜昌以屈原故里、大三峡、清江流域和沮漳流域为四大载体,上古楚文化、巴文化、大川文化,在这里交融光大,积淀深厚。像峡江号子这样的民间艺术由劳动人民一代代承袭下来,渐渐凝聚成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其中有不少民间精品在流传百年后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于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从2006年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至今,宜昌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个,省级“非遗”项目38个,市级“非遗”项目64个。其中,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宜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之多,在湖北省内地市州中当属首位,在全国范围内亦居于前列。
 

“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宜昌“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夷陵区皮影

“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宜昌“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秭归民俗堂鼓

  

  艺随人走“非遗”面临传承困境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宜昌人民不但创造了大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8年间,下堡坪的民间故事、土家族的撒叶儿嗬以及五峰打溜子等“非遗”之花开遍了宜昌的山涧溪谷和田间地头,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三峡文化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种依附于个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活态”文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面临着生存土壤日渐贫瘠、民间传人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宜昌共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9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99人。这些民间“非遗”传承人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如今多已在60岁以上,普遍呈现老龄化趋势。与此同时,钟情、爱好和立志于民间艺术传承的年轻人却寥寥无几,不少本土“非遗”项目处于后继乏人的窘境。
  
  “非遗”项目“南曲”中的经典曲牌和唱段,绝大部分是由五峰著名南曲艺人杜海卿老人所唱,但杜老的正式师传弟子仅陆先模一人,陆先模迫于生计,长年四处打工,几乎没有精力传授“南曲”,更没有年轻人主动登门学习。
  
  这样的情况在宜昌的各项“非遗”项目中并不少见,随着一些顶尖级艺人逐渐衰老和离世,部分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品种因此失传和消亡。早先有湾潭民间故事传人柳合浦、长乐坪南曲艺人扬志柏、杜海卿等一大批民间艺人相继去世。近几年来,又有国宝级民间故事家刘德培、付家堰民间吹打乐传人向东久、湾潭满堂音及皮影戏传承者柳庆训等一批重量级艺人谢世。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等多方原因,致使他们生前许多珍贵的资料来不及收集整理,留给后人无法弥补的遗憾。
  
  “艺随人走,人亡艺亡”,成为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宜昌“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宜昌三峡土家文化民俗表演

“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宜昌“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过端午吃粽子

“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宜昌“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土家民俗姑娘出嫁过火盆

  

  “非遗”进课堂传承保护成效初显
  
  “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发扬,都与个体或群体的展示、表演和传承紧密相关。”市文化局社文科科长刘革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还体现在对那些传承人活态的保存。
  
  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给予更多鼓励,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并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项目保护经费。
  
  除了民间个体之间的“口传身授”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需依赖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的社会化引导。近几年来,宜昌市文化局将宣传普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年年有计划、有主题活动,在全市形成一个普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刘革介绍,市群艺馆常年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近几年在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举办了专题文艺活动,每场活动观众都有上万人。
  
  近几年来,“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景区等形式也在不断尝试中日益成熟。长阳都镇湾镇庄溪小学作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通过举办民间故事节的形式将民间故事编排成故事小品,以此激发学生对都镇湾故事的浓厚兴趣。“我们还在校内评选十佳故事能手,让更多的新生代来近距离接触这些民间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的下一代所认识和接受。”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颖辉说。(原标题:“非遗”传承,谁来捧起接力棒?宜昌“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三峡商报(2013-06-07)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