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中国式接送”再引网络热议反映中国特色式现象背后的问题

2012/10/24 17:48:42 点击数: 【字体:


“中国式接送”再引网络热议反映中国特色式现象背后的问题
       
    10月22日,北京中关村一所小学放学后,一位家长骑着三轮车带孩子回家。在“中国式过马路”(即“不管红灯绿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的现象)后,“中国式接送”再引网络热议,说的是家长们在小孩放学时开着汽车,骑着自行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早早就在校门口翘首以待,数量之众、人群之嘈杂仿如集市。此外,“中国式接送”和“中国式过马路”往往掺杂在一起,导致学校附近交通出现混乱的局面。中新社发张浩摄

“中国式接送”再引网络热议反映中国特色式现象背后的问题

10月22日,北京中关村一所小学放学时间,在校门口等侯的家长人数众多。中新社发张浩摄

“中国式接送”再引网络热议反映中国特色式现象背后的问题

10月22日,北京中关村一所小学放学后,一位家长骑着三轮车带孩子回家。中新社发张浩摄

“中国式接送”再引网络热议反映中国特色式现象背后的问题

10月22日,北京中关村一所小学放学时间,家长带着孩子一起闯红灯。中新社发张浩摄
       
    【相关报道】

    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网络热门话题。19日,南京华侨路茶坊将这一话题置顶到首页,立即引来众多网友的跟帖热议。而类似的话题,在全国各地的论坛中,也都吸引了众多家长吐糟。事实上,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彷如集贸市场。与之相对照,在国外多数地方的小学门前,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扬子晚报记者昨日街头随机采访,试图探寻这又一中国特色式现象背后的问题。

    贴上“中国式”标签的“接孩子”

    昨日,网友“郗宝贝”在南京华侨路茶坊发帖,类似连日来引发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她要批评的主题是“中国式接孩子”。这篇帖子很快被该网站置顶到首页,数百位网友点击评论。

    这篇帖子写道:“‘中国式接孩子’的场景每天都会在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门口上演相同的内容。众多家长无论男女老幼,在孩子放学的时间聚集到学校门口,你拥我挤互不相让,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街头闹市。” “大家都翘首期盼眼巴巴地盯着学校门内的孩子,有时因为学生太多令家长眼花缭乱,还要在队伍中仔细搜寻。此时此刻,还有哪个家长顾得了什么交通规则和礼让三先的风范?因此,发生交通拥堵,甚至交通事故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前几天,媒体上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对国人的规则意识、文明素养,以及交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争论。国人这种可以贴上‘中国式’标签的日常行为与生活习惯不在少数,‘中国式接孩子’自然也应该在反思与理性解决之列。”

    这篇文章引发网友的热议,网友纷纷对自己身边已经见怪不怪的“中国式接孩子”吐槽。微博网友“在别处”直指这种现象的交通隐患:“在中国大多数学校门口,都会有大量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毫无秩序地停在学校附近,更有不少小商贩夹杂于人流、车流之中,不仅瘫痪了交通,还给孩子们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网友“钧的爸爸”进一步反思:“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不管风吹雨打,这已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生活的一个模式。可为什么家长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学放学呢?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绝对不是家长的问题。”

    随后,记者搜索发现,这篇名“中国式接孩子:值得社会反思与解决的生活习惯”的帖子在全国各地的地方论坛上均有出现,各地网友对此话题均高度关注。

    孩子和接送的家长几乎一对一

    昨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南京凤凰花园城小学。其时,学校门口已经聚集了百余位家长,不少家长开着私家车过来接孩子,他们将车停靠在湛江路马路两边。马路两边原本就停靠有一排车辆,这使狭窄的湛江路更显得拥堵。

    更多的家长则选择电动自行车前来接小孩。30多台电动车将学校与湛江路交叉的小空地挤得满满当当,家长们或坐在车上闲聊,或聚集在校门口向校内观望,嘈杂的情形和热闹的集贸市场没有差别。

    该校一到二年级是两点五十放学,三年级到六年级三点放学。于是,当校门打开,有学生开始走出学校时,聚集在学校附近接孩子的家长群开始骚动起来,大家纷纷往校门口走去,睁大眼睛,仔细搜寻着自家的小孩。

    随着不断有更多的家长赶来,和不断走出的学生流汇合,整个校门口更显热闹。徐女士每天都要来接读三年级的儿子,因为儿子还要上一会儿兴趣班,大约四点多才会出校,这让她在人群中显得不那么着急,这位全职在家带小孩的家庭主妇悠闲地坐在电动车上,百无聊赖地看着眼前嘈杂的人群。

    孩子不小了,为什么还要来接?面对记者的提问,徐女士表情有些夸张,她感觉这问得有些莫名奇妙——“你看到有哪个小孩不用接的?”她反问记者,“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怎么可能放心让他们(孩子)自己回家。”

    恰如徐女士所说,记者注意到,在学校门口,前来接小孩的家长群和小学生几乎形成一比一的比例,没有人接的学生屈指可数。如此大的人流自然对学校门口的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城市的其他地方,路上交通压力最大的时间是上班族们的上下班时间,而对于学校附近的道路而言,它完全由学校上学、放学时间主导。

    凤凰花园城小学门口一家小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时许、下午3点多,是湛江路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接送小孩的车辆较多,加之不断有车辆违停、调头等,这条路上经常就被堵起来了。

    日本家长不操心小孩上下学问题

    对于“中国式接孩子”,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这确实是中国特色,但不必“言必称国外”,美欧校车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不过,也有家长随即指出,不说美欧,我们可以参照从城市形态、交通状况以及人口众多等方面与我国都较为类似的日本,在日本的小学门口,很少见到有家长来接送小孩的,都是小朋友自己上下学。

    这位彭姓家长介绍,她有个亲戚在日本,去年她曾去探亲,看见亲戚家的小妹妹在上小学,因为没什么可帮忙,她自告奋勇表示可以接送小妹妹上下学,没想到亲戚一口回绝:“完全不用,在这边,小朋友都是自己走路上学。”

    见惯了“中国式接孩子”,彭有些不信,日本的家长就不担心孩子放学回家路上的安全问题吗?她于是跑到亲戚家小孩所上的小学门口一看,结果到了放学时间,真没发现一个家长来接小孩,小朋友都是列好队自己走回家。

    据媒体报道:在日本,孩子们按区域就近上学。大多数日本小学生每天清晨6点半左右就要起床,出门后和住在附近的同学们会合,然后一起走路上学。

    对于有家长担心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在日本,学校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他们的任务是在每天上下学时间,站在校外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

    除了“学童拥护员”外,保护孩子们交通安全的还有个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这个组织是自发的,纯属尽义务,不领报酬,其成员定期轮流担任安全员,在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去交通要道护送孩子。

    一位定居日本的中国人唐辛子便曾参加“PTA”,她专门著文记下了自己的感受:“今天早上轮到我去站岗,冬天清晨的街头异常寒冷,但站在值班的路口,看到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孩子们一队一队地由远至近,叽叽喳喳地走过来,心里却感受到一种祥和与温暖。那些在骄阳下风雨中,将自己的身体拦在道路的中间,挥舞小旗指挥孩子们过马路的妈妈们的背影,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背影。”

    值得反思

    应用时间来纠正的“中国式习惯”


    对于“中国式接孩子”,一项有意思的数据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记者昨日在南京多所小学、幼儿园观察发现,幼儿园的接送率可以说是100%,而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接送率目测至少在九成以上。一个城市有几十万乃至百万的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小朋友,那么,每天要往返学校两次人流将是数百万计,这对城市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

    既然日本的经验证明,小学生可以自己上下学,而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还是坚持接送呢?在南京清凉门一所幼儿园门口,一位正在上幼儿园大二班的储彦(音)小朋友告诉了记者答案。他每天都是爷爷接送的,小男孩童声童气地说,他自己一个人可以从幼儿园走回家,但妈妈告诉他,路上有“小偷”,会偷小朋友,把你嘴巴一捂就偷跑了。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说着还做出捂嘴巴的动作。

    事实上,记者采访多位家长,家长均表示,之所以要接送孩子,小孩放学路上的安全是他们最担心的,在听闻一些小孩被别人拐走的消息后,这使得家长们对孩子上学放学更是不愿意“放手”。

    归结起来看,除了孩子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问题外,家长坚持接送还有多项原因,诸如城市交通复杂,不按规矩行驶的车辆很多;路边有些“不良”小店,担心小孩学坏以及孩子还没长大,还不能独立回家等等。

    于是,尽管国外让孩子自己上下学看起来很美好,但在现实中,中国的家长还是愿意坚持“中国式接送”,而这种接送又往往和“中国式过马路”掺杂在一起,于是各所小学的门口,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嘈杂、拥堵的景象显得更中国。

    上述彭姓家长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她不可能真的让自家的小孩独立上下学,“大环境不允许”,但她真心希望“中国式接送”能够有所改变,应该设一个时间表,废除这种“中国式的生活习惯”,想一想,家长不用操心、孩子自个儿安全的上下学那该多好啊!(扬子晚报记者 谷岳飞)(原标题:“中国式接送”再引网络热议反映中国特色式现象背后的问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民网(2012-10-23)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