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新闻资讯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国式接孩子”网络引热议 专家:需全社会解决

2012/10/24 9:31:01 点击数: 【字体:


“中国式接孩子”网络引热议 专家:需全社会解决

南京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门口附近马路上满是接送孩子的家长。 刘浏/摄

    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网络热门话题。南京华侨路茶坊将这一话题置顶到首页,立即引来众多网友的跟帖热议。而类似的话题,在全国各地的论坛中,也都吸引了众多家长吐糟。事实上,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在记者配有2张照片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在南京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门口附近马路上满是接送孩子的家长,其间各种交通工具都有,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小车,大人、学生混迹其间,把一条宽阔马路塞得满满当当的,人流和车流散向各个方向,毫无秩序可言,给城市造成了很大拥堵,让路人苦不堪言。

    (10月20日《扬子晚报》)

    赞成

    目前放手不现实


    结合目前的环境来说,“中国式接送”没有什么问题。最起码,让我们的家长放开孩子的手目前还不现实。这不仅仅是观念的问题。

    首先第一个不现实的问题就是要面对“中国式过马路”。在眼下的出行环境里,别说是小学生了,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能保证安全。一家调查机构实施的“汽车大国交通死亡人数对比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其中,全国去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中小学生共4205人,就是每三四天,全国就有1个班的孩子消失了!在这样的出行环境中,谁能保证孩子自己回家的道路会是顺畅的呢!

    其次,现有的治安环境能不能达到让孩子自己走着回家的层次。公安部的一项通报显示:2011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5320起,共打掉3195个犯罪团伙,解救被拐儿童8660人。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痛苦的磨难。在此类案件还难以杜绝的现实情景中,孩子自己上下学也许只会让这样的案件有增无减。

    三是我国教育资源布局和分配的形式能适合孩子走着上下学吗?大多数的家庭居住在学校五六里或者七八里之外的地方,有的还要更远,离学校10里以外的也还是不少的。尤其现在我们实行了教育资源集中以及学校合并之后,这样的现象更加明显了。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上学的路途越来越远。这样的路程让孩子走着上下学,也不现实吧,不说体力了,仅仅是时间也不见得允许。

    四是有人建议增开校车,可是目前的教育投入和交通安全形势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交通事故多发,车辆事故多发,校车事故多发的因素我们就不多说了,就是校车接送这一块能不能做到完全免费就是一个问题。如果能完全免费的话还好些,如果不能的话,只会给家长增添经济负担。也有人说可以让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饭减少校车接送次数,但事实是大多数的县级小学并未开设校办食堂。

    综上所述,“中国式接送”并没有什么问题,国情不同就没有可比性,完全的照搬一些国家的做法不见得就能“服了水土”。抛开了国情,让家长松开孩子的手,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

    郭元鹏

    反对

    弱化孩子之举


    一到放学时间,千军万马家长往学校跑,千军万马学生聚集在校门口等着家长接,一下就把车站、街道、公交车挤得水泄不通。每个家长都要一日4次接送孩子,都要在家庭与学校之间“长征”,如此给交通秩序增负,严重透支上下学安全,不是市民自己给自己制造交通挤爆和人身危险吗?

    接送孩子上下学并不是真理。我国家长越是想让孩子成龙,越是把孩子包围在“襁褓”中,结果大量孩子得了“父母依赖症”;不是弱不禁风,就是碰撞易碎。不难发现,现在孩子反而没有我们儿时精干和机灵,更没有吃苦耐劳、孝道善良等高尚品德,这都是父母“笼中养鸟”惹的祸;所以出类拔萃者很少,平庸无为者居多。美国哈佛大学拒录中国高考状元,近百年来我国没有创新成果和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父母教育畸形化育儿不该反思吗?

    中国式的接孩子实际上是弱化孩子之举;望子成龙父母不能激情给孩子“襁褓”,应该多给“劳其筋骨,增其心志”,常让其“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就会更聪明、更能力,更自信地自己上下学。古人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金给银不如给技在身”,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之举,确实该“洗洗睡了”。

    郑家侠

    剖析

    需全社会解决


    “中国式过马路”与“中国式接孩子”,可谓“孪生姊妹”。在国人的热议和反思中,包括安全意识、规则意识、文明素养以及交通现状等。其实,无论“中国式过马路”还是“中国式接孩子”,都不只是家长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式接孩子”确实属于“中国特色”。在欧美很多国家,几乎没有接孩子这种情况。尽管不必“言必称欧美”,因为美欧校车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但是,就连城市形态、交通状况和人口众多等方面与我国都较为类似的日本,也很少有家长接送小孩的,原因何在?值得反思。

    譬如安全问题。在日本,孩子按区域就近上学,学校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还有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而在我国,“就近上学”能办到吗?有多少学校设立了“学童拥护员”和“PTA”?即使有的学校有,但执行情况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有位家长说得好:“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不管风吹雨打,已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生活的一个模式,可为什么家长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学放学呢?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绝对不是家长的问题。”一位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的话,验证了这位家长的说法:“他每天都是爷爷接送的,他一个人可以从幼儿园走回家,但妈妈告诉他,路上有‘小偷',会偷小朋友,把你嘴巴一捂就偷跑了!”

    既然“中国式接孩子”是一个社会问题,就应该全社会要想办法解决:修学校,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解决孩子就近入学,这是政府的事情;该相关部门干的事情就要干好,维护交通秩序、整治社会治安等,这是交通、公安等部门的事情;设立“学童拥护员”、成立家长教师联合会等,这是学校的事情;拿出时间表,废除“中国式的生活习惯”,这是家长的事情。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各方面携起手来,“中国式接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减少,直到最终彻底杜绝。

    毛开云

    剖析

    无关农村孩子


    与城市孩子上下学热闹非凡的接送阵仗让人苦恼相比,农村孩子的上下学可谓冷清、危险,小学生上下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独自或学生结帮到校或回家,基本没有老师护送、没有家长接送,也没有车接车送,更是让人揪心。在农村尤其是一些山区的孩子,上下学不但路程远而且路况差,起早摸黑、山高林密危机重重,有时还要从悬崖峭壁上过,可为什么农村就没有城市学生上下学时的家长接送景象?这一方面与农村家长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家长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或兼而有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很多农民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上下学接送问题甚至是一日三餐和冷暖。物质决定思维,城市孩子上下学的热闹与农村孩子上下学的寂寥,是教育孩子观念的不同、投入的不同所致,再现和折射的则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因此,从绝对意义上讲,“中国式接孩子”更准确说是“中国城市式接孩子”,但这道景观仅限于中国城市而无关农村孩子,它不仅是一个公民素质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到来和城镇化发展而出现。有关部门可以考虑给自行车和行人留下足够空间,如果没了交通风险,城市孩子们或许也可以步行回家。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发展差距,这不但牵扯实现均衡教育政策问题,更是建设“三农”、建设和谐社会、中华全面振兴的战略大计问题。

    余明辉

    三言两语


    从前,放学路上的孩子,就如一群没有纪律的麻雀……很难想像,如果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我突然替现在的孩子惋惜……他们像行李被装进一只只笼子,直接运回了家。那温暖而有趣的放学路上消失了……孩子的快乐没了,家长任务重了,道路交通堵了。

    ——王开玲

    修学校,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解决孩子就近入学,这是政府事情;维护交通秩序、整治社会治安等,这是交通、公安等部门事情;设立“学童拥护员”、成立家长教师联合会等!

    ——程家其

    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至少我要这么教育他。

    ——蒲可

    六十多人的贩人团伙卖了数百人,团伙中只一人被判死刑,现在却来讨论中国式接孩子?!

    ——刘龙云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堵车、中国式吐痰、中国式大声喧哗、中国式购物,这种多个“中国式”现象引来热议,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风范展示自己及展现给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让“中国式”成为文明的代名词。

    ——胡超

    想当年,多远的路,还不是几个孩子打打闹闹就走回家了。但现在让孩子自己回家,又好像确实有点不安全。

     ——张文

    从“中国式过马路”到“中国式接孩子”,人们一直在反思所谓的“中国式”。但却忘了我们还有“中国式反思”——只是“反思”然后还是延续我们的“中国式”。(原标题:“中国式接孩子”网络引热议 专家:需全社会解决)

    ——马自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北京晨报(2012-10-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