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实施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6/3/25 9:53:04 点击数: 【字体:

  文物维修保护工程是一项科学的专业工程。从设计、施工、监理到质量监督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科学实施。尽管国家出台了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管理办法,提出了设计方案的深度要求,但在具体的一些行业规范、预算定额方面,一直还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文物保护工程应当满足哪些要求,也就是专家常说的“深度”字眼,具有一定的弹性,加上每个人对维修保护技术认知方面的偏差,往往直接影响到了文物维修保护的效果。

  随着文物维修保护工程设计方案中要求内容的不断完善,一些急需解决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尤其是修缮工程中结构的安全性问题,这关系到文物建筑维修工程的质量。看看古人维修的历程,我们从中都会感到文物建筑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好多构件还是原构,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些建筑的生命长久维持,更多的是每一次工程维修的质量。当前,文物建筑维修的周期在缩短、次数有所频繁。有的建筑因设计时勘察不细,不能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致使施工中一些文物构件的历史信息、彩绘遭到保护性破坏;有的对构件承载能力不进行科学分析、测算,造成维修后出现梁架折断或翼角塌陷的现象。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制订切实可行的规范标准,无疑会对每一项保护工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严把设计深度

  当前国家文物局出台了《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试行)》,维修设计方案从设计说明到图纸表述增加了许多内容,但勘察单位在方案设计中经常出现一些通病。比如,只对柱根糟朽、梁架走闪等进行勘察;对文物保护工程修缮的具体做法,不能因地制宜,详尽表述,用“传统工艺”几个字代替,就连文物保护工程中保护性设施以及地基加固等分项工程,也没有明确说明护坡砌筑砂浆标号,仅用“水泥砂浆砌筑护坡”表述,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不能有效指导施工。此外也有一些修缮方案对地基、基础的勘察分析不够,设计方案中往往关注地表建筑多,而忽视地下基础问题,待地表建筑维修后,地基稳定性出了问题,修缮后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文物建筑周围开挖地道、防空洞等,对今天文物建筑的生存构成隐患,但在勘察设计方案时常常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大木构件铁件加固中对原构件的承载力不进行科学分析计算,有的加固做法不符合原结构的受力特点,导致在施工中构件加固的方法千姿百态,加固的结果就是铁件成为装饰。这就要求勘察单位在编制设计文本中,设计人员能够找准病害问题,认真分析导致建筑结构发生变形,局部或整体失稳等问题的病因;对建筑风格、形制方面发生的变化,复原依据等都要做充分准确的评估分析。尤其是不能局限于建筑表面及外观出现的构件脱落、残损等现象,要使维修内容、维修对象、做法要求等更具有针对性,使受力构件加固方法更具有科学性。

  此外,市县文物部门在方案监管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方案批复后,需进一步完善修改后核准的,有时会存在设计单位不修改,或修改后不上报审核的问题,就直接用于工程的招标实施,使工程不能正常并顺利推进。特别是对附属文物存量较少的一些建筑,因设计方案没有对现存的附属文物做好勘察,无专项保护内容导致工程中途停工;或是施工单位按照经验对小型悬塑、栱眼壁画等进行揭取,施工后拆卸的塑像、壁画不能及时恢复原位,破坏了附属文物与文物建筑同体相连的依存关系。

  做好二次勘察

  文物保护工程从方案批准到经费下拨后的工程实施,一般要经历一个年度或几个年度的工作周期。工程正式开工前,需设计、施工单位结合原批准的设计方案,对现场各建筑病害进行二次勘察,并在图纸会审时进行研究,出具洽商意见指导施工。如不开展二次勘察,许多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与实际不符时,施工人员要么停工影响进度,要么擅作主张,施工过程中任何一点不小心,对修缮中的文物建筑来讲都是保护性破坏。做好施工现场的二次勘察,就是对下一步构件补配、材料统计、工程量签证等,做好原始的工地记录资料。二次勘察后如有的问题关系到技术线路或技术措施的调整,可有足够时间组织专家进行指导论证,以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因此,开展开工前二次勘察,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现场人员对文物建筑进一步的认知和解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

  健全施工资料

  “十一五”以来,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料收集、整理提上了议程。国家文物局在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和四川灾后抢救维修工程中推行了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料记录规定。资料记录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收集,为工程施工研究和竣工后报告编制出版奠定了基础。目前,在文物保护工程资料建档方面,还没有形成全国性规范,各地在管理方面也层次不齐。哪些是必须完成记录的资料,哪些资料必须由几方签证,应当明确并规范推行。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对文物建筑来讲,就是每一次的手术,其病例档案应当真实、全面、经得起检验。施工中不仅仅是要按照现代建筑工程填写一些自检的表格,最为重要的是对整个施工工序进行记录,对每个原构件勘察进行解读,这才是资料收集的真正目的,才能让维修过程、维修手术全程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回顾和展示。

  从目前资料收集过程可以看出,大家对资料收集是重视了,但资料收集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加强过程检查

  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中各地管理程序不一样,有的地方开工不办理开工审批手续,随着工程管理的逐步规范和完善,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应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和模式。填什么表,审核什么应当全部规范。此外,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中存在诸多的不可预见性因素,不像新建工程其内容可以全部量化,技术要求也已成为了国标。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的工艺、做法与当地传统文化、传统材料、区域特点紧密联系,稍有不慎就会好心办坏事,出现保护性破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一方面督促程序的合规性,另一方面是把控工程的质量,使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第一时间得到专家的指导,及时在施工现场被解决。因此,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专家指导,组织做好专项检查,应当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强事中管理的重要手段。山西南部工程从管理到质量稳步提升,就得益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工地检查。

  强化人员培训

  一支好的施工队伍,不仅需要懂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更主要是懂文物维修保护的传统工艺。当前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施工人员的法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取得资质的单位多为个体注册的私营公司,工程项目进入市场化运作后,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多数是聘用兼职人员做技术指导,公司总体技术力量还相对薄弱。一些公司存在用工人员没有文物保护工程的从业经历,就直接进入保护工程领域,使工程质量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部分项目实施中施工一线人员的水平参次不齐。一方面由于不懂传统技术,好心办了坏事。前些年一些队伍在瓦面施工时,没经过科学分析,在屋面基层中引用新材料或铺设油毡,原本想保护好古建筑,灰背出现问题时不让屋面再出现漏雨,但导致完工数月后发生瓦面大面积下滑脱落的工程质量事故。另一方面过于注重文物维修的观感效果,施工中过度创新。为达到做旧效果,施工中也发现应用现代材料防锈漆或自制红铁矿粉涂料,用于涂刷木构件,看起来是朱红色,但用手一摸就掉。可以说,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传统工艺技术认知方面的保护理念,改变施工人员对文物工程维修观感与质量之间认识上的误区,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

  规范验收环节

  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案审批权下放后,其工程竣工验收还没有正式明确谁是验收主体,验收的程序、内容也需要规范。工程验收如不规范、不严谨,导致的结果就是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工程质量意识不能进一步提高,不能更好地保护好古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一方面是实体观感的质量,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施工过程中工序资料的验收。资料反映的内容和其具有的价值应当与实物同等重要。由于标准的不统一,验收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促进质量提升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应进一步规范工程的验收要求,应有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验收组;验收所提交材料和资料,其内容和格式也应统一。

  做好工程研究

  文物保护工程面向市场化运作中,不加强工程研究,施工过程不注重传统工艺,工程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工程施工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都应当遵循文物保护的法律及行业规范,采用科学的技术措施,更为完整地保留每个构件携带的历史信息,使每一项传统工艺更好地应用和延续。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在于每一个构件凝聚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与工艺,这与现代建筑的维修不一样,研究应当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尤其是对构件加工工艺及做法的配比,都值得去比较,去结合地域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由于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施工常采用“简便”的施工方法,使用现代材料进行施工,完全脱离古代工艺的做法。如对柱子油饰时,经常采用白布缠裹做地仗,完工验收时感觉效果不错,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没几年就起甲、卷皮;有的采用107 胶及滑石粉作腻子,这些都比不上传统的猪血腻子地仗;有的柱根也不作防腐,直接进行柱子墩接,新墩接材料表面也不刷桐油。南禅寺大殿的柱子虽经几百年的沧桑,但只是表面碳化,质地非常坚硬,这与当年表面桐油封护有直接关系。悬空寺立柱施工时经过防腐工艺后才委以大任。此外,在文物建筑维修保护中,要有正确的维修保护理念,一方面是要保护文物本体的历史信息;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好建筑结构承荷的问题,才能使其延年益寿。不能因为保护历史信息而对一些构件不干预,也不能为解决安全问题而过度干预,大量更换构件。

  目前,在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方面还存有很多不足,由于维修保护任务繁重,受专业人员所限,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因此,研究课题需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合理评估造价

  工程造价是工程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出现该换的构件不换,或是不该换的构件全换,不能科学把握和界定“干预度” 。同时,工程造价高低也会波及文物保护工程市场及从业人员,从而影响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订合理、科学的造价管理指标,是保障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实际工作中,由于维修工作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有的加固构件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拆卸并完全卸荷后才能全面检查,工程设计方案中对构件残损量及补配量不能明确界定,导致设计方案预算估价不准,需结合工程进度动态化补充完善设计内容,并做好施工的洽商签证。为此,文物保护工程造价控制,一方面应规范和完善定额的标准,应定期对各地定额指导价做动态指导,并尝试将文物建筑材料预算价格并入当地建筑市场的定额指导价中进行信息发布,为借用当地仿古园林和修缮定额及1995年全国修缮定额的子目预算调整提供权威依据。另一方面还需动态做好古建筑的定额修订和完善。由于各地区市场实情的差异,推行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开展清单计价,做好共性和个性维修内容的认定,严格规范和执行签证程序,完善签证资料,应当更有利于对工程造价的评估和控制。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