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都江堰

2016/7/28 9:53:57 点击数: 【字体: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始建于战国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的岷江干流上,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久远的无坝引水工程。
 
    都江堰最早由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经历代不断改造与完善,沿用至今。渠首枢纽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分别起到分水、泄洪排沙和引水作用。鱼嘴位于江心沙洲顶端,将岷江分成内、外两江,外江以行洪为主,内江为引水总干渠,因选择在特定位置,在分水时具有调节内外江水流比例的作用,在旱涝时期形成不同的四六比例,适应了灌溉与防洪的需要。
 
    飞沙堰位于内江右岸的弯道处,比内江河床高2米,可将多余的水排出,起到泄洪排沙作用。岷江流量越大,飞沙堰排洪作用也越大。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时,可排出内江流量的75%以上。宝瓶口位于内江左岸,为人工开凿而成,起到向下游引水灌溉作用,并防止内江洪水过多进入成都平原。当内江洪峰超过一定值以后,宝瓶口的进水流量就很少再增加;出现异常迅猛的洪水时,飞沙堰自行溃决,加大泄洪量,使宝瓶口前水位迅速下降。宝瓶口的控制功能对下游灌区的防洪涝作用很大。
 
    都江堰历史上留下“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即每年须将内江凤栖窝下的河床淘至一定深度,否则次年就会使宝瓶口进水流量不足,无法保证灌溉需要。同时,为保证泄洪和排沙的效果,飞沙堰不宜修筑太高,否则还可能给农业造成水患。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流体力学现象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都江堰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腹地,打开了成都平原与长江的通道,并在战国以后逐渐演变成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建造者们利用河流的地形和水流等自然条件,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实现引水、排洪、排沙等多方面的工程效益,在2000多年中持续使用,消除了岷江水患,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和区域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都江堰设计巧妙,效益卓著,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下一条:中国珠算上一条:水稻栽培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