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褒《僮约》中两处记载了“荼”,当前许多茶史工作者认为此“荼”是茶,作者结合相关史料对《僮约》进行研究与分析,结论为《僮约》中的“荼”不是茶,而是菜。
在茶文化历史上,有王褒《僮约》史料,其中有"烹荼尽其"和"武阳(都)买荼"之句。因王褒此文撰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其中的“荼”是不是茶叶?引起了诸多茶文化学者的关注,若此文中的“荼”是茶叶的话,则标志着西汉时代蜀地已把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并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还标志着有一定的茶叶商品市场。还有人误把“烹荼尽其”,改为“烹茶净具”,据此认为西汉已有专用的茶具。
把茶文化的历史向更古老推进,要有相关事实与依据。不能擅自把"烹荼尽其"和"武阳(都)买荼"改成"烹茶尽具"和"武阳(都)买茶"。西汉用的“荼”字不一定是茶,资深茶史研究者都知道,“茶”字是唐代才有的,因此,本文论述的内容就是西汉王褒《僮约》中“荼”是不是茶?
作者在1995年撰写了“王褒《僮约》中“荼”非茶的考证,刊出于《中国茶文化》专号1995年第四期,但至今仍有许多人不知《僮约》中“荼”非茶,为此,借“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再撰王褒《僮约》中“荼”的研究,以供茶史研究者参考。
一、从王褒《僮约》分析,“烹荼尽其”的荼是蔬菜类的荼
由于单个词汇或词组,往往词不达意或容易有断章取义之嫌,现摘录绍兴四年福唐刻本《初学记》卷十九王褒《僮约》,供大家参考。
《汉王褒僮约》:蜀郡王子泉,以事到煎上寡妇杨惠舍。有一奴名便了,倩行酤酒,便了提大杖上冢巅曰:“大夫买便了时,但约守冢,不约为他家男子酤酒。”子泉大怒曰:“奴宁欲卖耶?”惠曰:“奴大忤人,人无欲者。”子泉即决卖券云云。奴复曰:“欲使皆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子渊曰:“诺。”券文曰:
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资中男子王子泉,从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亡夫时户下髯奴便了,决卖万五千。奴当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晨起早扫,食了洗涤;居当穿臼,缚帚裁盂。凿井浚渠,缚落锄园,斫陌杜埤,地刻大枷。屈竹作把,削治鹿庐,出入不得骑马载车。踑坐大呶,下床振头;垂钓刈刍,结苇腊纟卢。汲水酪佐、酉且酉莫。织履作簏,黏雀张鸟;结网捕鱼,缴雁弹凫。登山射鹿,入水捕龟。后园纵养雁鹜百余,驱逐鸱鸟,持捎牧猪,种姜养芋,长育豚驹。粪除常洁,喂食马牛;鼓四起坐,夜半益刍。
二月春分,陂堤杜疆;落桑披稷,种瓜作瓠。别茄披葱,焚槎发畴;垄集破封,日中早熭。鸡鸣起舂,调治马驴,兼落三重。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月霍芋,脍鱼炰鳖。烹荼尽其,铺已而盖藏;关门塞窦,喂猪纵犬,勿与邻里争斗。奴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盂覆斗。不得晨出夜入,交关伴偶。
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掾求,用钱推访,恶败稷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犬贩鹅、武阳(都)买荼,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骂。日作刀弓,持入益州,货易牛羊。奴自交精慧,不得痴愚。
持斧入山,断椠裁辕,若残当作俎机、木屐及彘盘。焚薪作炭,垒石薄岸,治舍盖屋,书削代牍。日暮以归,当送干薪二三束。四月当披,五月当获,十月收豆。多取蒱荢,益作绳索。雨堕无所为,当编蒋织箔。植种桃李梨柹柘桑;三丈一树,八尺为行。果类相从,纵横相当。果熟收敛,不得吮尝。
犬吠当起,惊告邻里。枨门柱户,上楼击鼓;荷盾曳矛,还落三周。勤心疾作,不得遨游。奴老力索。种莞织席;事讫欲休,当舂一石。夜半无事,浣衣当白;若有私敛,讓给宾客。奴不得有奸私,事当关白。奴不听教,当笞一百。
读券文遍讫,词穷咋索,仡仡扣头。两手自缚,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当如王大夫言,不如早归黄土陌,蚯蚓钻额。早知当尔,为王大夫酤酒,不敢作恶。此文相传多误,庶不遗漏。
细读“烹荼尽其”是处于“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月霍 芋,脍鱼炰鳖,烹荼尽其,铺已而盖藏”的段落之中,讲的是家里来了客人,便了应去打酒,提水做饭,洗杯碗,擦桌子、拔蒜、切苏膏、干肉、煮肉、炖芋艿、煎鱼、蒸鳖、烹荼等等,吃后把食物盖起来,保管好。从上述各种佐酒下饭的菜肴中,有鱼有肉,还有鳖、干肉等,只有蒜与芋艿是蔬菜类的,还缺乏食用最普遍的菜类,此处“烹荼尽其”的“荼”应是吃的蔬菜,因为与其他吃的菜肴并列,“烹荼”之后“尽其”,“尽其” 相当于现代的“等等”,就是说还有其他菜肴等等。更重要的是紧随其后的一句“铺已而盖藏”,其铺与“餔”通,餔即食,餔已就是食后,吃不完的还要盖藏。由此可知此“荼”是佐酒下饭的菜,是食用的,而不是饮用的茶。
现代人对于“烹荼”二字,特敏感,因为习惯于“烹茶”词语,故容易误认为烹荼就是烹茶,实际上《诗经》载:“谁谓荼苦,其甘如饴”的荼,是菜,需要烹,才好吃。(详见本文三节)
二、王褒《僮约》所载,全篇没有任何种茶、做茶叶、饮茶的内容。
王褒《僮约》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西汉时代四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面有栽种粮食、种茄、种瓜、栽葱、种豆、种姜、养芋、养猪、养牛、养马、养鸭、养鸡、种桑、种果树等内容,连上山砍树、烧炭、垂钓、打猎及怎样做生意都写上去了。由于便了说:“欲使皆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就是要干的活,都写下来,不然是不干的。所以王褒以擅长写作的特长把便了将要做的事都写上去了,极其详尽,堪称杰作。以王褒之才不会把种茶、做茶叶或饮茶的事遗漏下来。
更有突出意义的是该文也规定了便了的吃喝之事。《僮约》中:“奴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盂覆斗。”王褒规定便了只能吃饭与豆,还可以饮水,不能饮酒,便了若想饮美酒,只能嘴巴沾一下,湿润一口,不能喝一杯或喝个够,但便了要喝水是没有限制的。此段文字专门就便了的吃和饮进行规范,有饮水饮酒的内容,却没有饮茶的任何内容。王褒把饮水之事都写上去,若有饮茶活动不写上去是不可能的。若西汉时成都或资中流行饮茶的情况下,以王褒之才不会不进行规范。此段文字恰恰说明,公元前59年西汉成都当时的饮用主要就是饮水和饮酒,而没有饮茶之事。
三、“武阳(都)买荼”中的荼是菜
王褒对便了的“吃”进行规范的内容还有:“植种桃李梨柹柘桑,三丈一树,八尺为行。果类相从,纵横相当。果熟收敛,不得吮尝。”就是便了应该种植桃、李、梨、柿、甘蔗及桑树之类,但果熟收获贮存的话,便了不能吮、不能尝、当然更不能吃了。因为连将来便了种植长大的果树有果子成熟的细节都规范便了不能吮、不能尝。那么,便了买来的茶叶,能不能饮就更现实了,以王褒的该文文风,不可能不对饮茶进行规范,可见“武阳(都)买荼”的荼不是可以饮用的茶。
再者,“武阳(都)买荼”处于,“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犬贩鹅、武阳(都)买荼,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段落之中。从此文中可知,此武阳(都)应在成都侧旁,其中的荼,不应是很突兀的茶,而应是食用的菜的统称。因为王褒《僮约》十分有文采,“贩鹅、买荼,担荷”三句是并列句子,第一句是吃的鹅肉,第三句是吃的莲藕,中间一句吃的菜是吻合语法的,两句都是吃的东西,若中间突然是饮用的茶的话,读书人会十分不理解的。
这里谈一下,关于“武阳买荼”还是“武都买荼”?本文论述的是《僮约》中荼的研究,在荼是菜的情况下,“武阳买荼”还是“武都买荼”不重要,但研究茶史的人仍会关注此事。作者认为宋代李昉等奉旨编篡的《太平御览》载“武都买荼”是比较客观的,其一,这是官方的书,与其他手抄本或书店刻本载“武阳买荼”有本质的不同。其二,武都是山名,在绵竹县北(周文棠撰文,刊于《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5年第四期)或成都西北隅(林漱峰撰文,刊于《中国茶叶》1982年06期)。
若在绵竹县北,其荼必定是菜。据《诗经》:“绵之堇荼”和“堇荼如饴”。绵是绵竹县,武都所在地。说明早在西汉以前绵竹县(武都)就以盛产堇荼而闻名于世,为人所赞美。据《辞源正续篇》:“堇荼为蔬菜类植物,一名旱芹,俗称堇堇菜。茎高尺许,叶阔,夏日开花。花为淡紫色,茎叶味苦,烹之则甘而滑,故堇荼如饴。”由此可知烹荼的含义,不是烹茶,而是该堇荼须烹而食。
若武都在成都西北隅,其中的“荼”也应是蔬菜类了,因为成都所在是平地,不产茶的,可以是成都侧旁农民种的蔬菜,因每一个城市边上都有特定的生产蔬菜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是从绵竹运到成都的堇荼集散处。王褒指导便了“旁边走走,牵犬贩些鹅,武都可以买些菜,杨氏池里去挑些莲藕,去市场贩卖,人多的地方,当心被人耍、被人偷。
而武阳在四川彭山县,属岷江流域,与王褒活动的资中至成都的沱江流域有一定的距离,“舍后有树,当裁作船”可知,至武阳的话,不属于“转出旁蹉”的范畴了。
四、从古人对荼的研究成果论《僮约》中的荼非茶
在古代荼有多种释义,其字来源是象形文字,“余”如植物的叶,加上代表青草、绿叶的边旁草字头,最早的荼字上下都有草字头。
宋代王应麟《困学记闻》:“荼有三,谁谓荼苦,苦菜也。有女如荼,茅秀也。以薅荼蓼,陆草也。”按此说法,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其”、“武阳(都)买荼”之荼,应是苦菜。
宋王懋《客野丛书》:“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非一端也。诗曰:谁谓荼苦,其甘如饴者,乃苦菜之荼,如今苦苣之类。《周礼》掌荼,《毛诗》有女如荼者,乃苦菜之荼也,正萑之属。惟荼槚之荼,乃今之茶,世所莫辨。”这就是说宋代也有世人多认为古之荼即今之茶,王懋特进行说明,只有荼槚之荼,才是今天的茶,一般世人是不能分辨的。按王懋说法,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其”、“武阳(都)买荼”之荼必定是菜,因为不是荼槚之荼。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王褒《僮约》,前云炰鳖烹荼、后云武都买荼。注以前为苦菜,后为茗。”这里有两点内容可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武都买荼”,而不是“武阳买荼”,因顾炎武系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治学特别严谨,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说明顾炎武是认同“武都买荼”,而不是“武阳买荼”。二是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特地说明,王褒《僮约》中“炰鳖烹荼、武都买荼”的荼,早期注解是苦菜,后来的版本注解才是茶。虽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倾向性十分明显,告诉大家,“炰鳖烹荼、武都买荼”的荼以前解释是苦菜。
五、结论
综上所述,王褒《僮约》是研究西汉时代蜀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古籍文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十分清楚。其中“烹荼尽其”、“武都买荼”中两处提到荼,荼是中国唐前茶的用字之一,但荼是多义字,可以是苦菜、茅草、茶等。对王褒《僮约》全文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并借鉴古人研究成果,可知“烹荼尽其”、“武都买荼”中的荼是食用的菜,而不是茶。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是人们对茶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历史,它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厘清需要茶史研究者踏实与严谨的努力。本文的探索或许有助于人们更多的了解早期茶史,若有错误,期望博雅指正。
(作者:周文棠)
参考文献:
-
唐·徐坚 《初学记》 绍兴四年福堂刻本
-
陈椽 《茶业通史》农业出版社 1984年5月出版
-
周文棠 王褒《僮约》中“荼”非茶的考证《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5年第四期181——183
-
林漱峰 武都究在何处 中国茶叶 1982 06期23页
(刊载于2010年重庆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简介:周文棠(公刘子),男,浙江慈溪人,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馆员,公刘子茶道创始人,主要从事茶文化历史研究及茶道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