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前,洛阳体育事业落后。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洛阳的足球运动兴起并活跃起来。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足球运动在洛阳中小学以及陇海铁路职工中已普遍开展起来。
1 小型球赛开展广泛,学生担任裁判员
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足球运动也是一样。在《洛阳文史资料》中,洛阳晚报记者看到吴建业撰写的《三十年代足球运动在洛阳》一文。
吴建业在文中分析,“足球运动之所以能开展起来,一则是热心足球活动的体育工作者的提倡与推动,再则是开展这项活动不需要什么器材,同时一个场地,可以进行活动的人数较多”。由于这些,久而久之,洛阳的中小学生、广大职工也就爱上了踢足球。
如同《足坛“河南五虎”,三人在洛当教头》一文所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洛阳的小型比赛开展得比较广泛。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学校里的班级对抗赛、年级赛以及校际之间的比赛,只需约定时间与地点,比赛也就开始了,裁判员往往是由学生来担任。
此外,小学生爱踢小橡皮球,大街小巷往往是他们踢球的场所,有时兴趣一来,在一条小巷里,两边各放上几块砖头,就是球门,比赛就这样开始了。
2 仇建都:从小学生球员到西安体院教师
据吴建业介绍,20世纪30年代,洛阳县立一小、城区小学、铁路子弟小学(即扶轮小学)的体育设施都很简陋,除了一个篮球场外,仅有一个小型足球场。
篮球场不能同时容纳很多人活动,还往往被教职工占用,因此,课外之余,小学生们要想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以恢复因紧张学习而造成的疲劳,也只能踢小足球了。一个小小的足球场,30个、50个小学生都可以同时踢球。放学之后,小学生们“背起书包,在回家的路上,三五成群,随时都可以踢球”。
周星驰在电影《少林足球》中,向我们展示了功夫与足球的密切联系。在吴建业眼中,“他们(指小学生球员)的技术也不能低估,脚上功夫有的很到位,重力射、沉底传中、带球过人……踢起来颇有章法。倒挂金钩、停球技术的熟练准确程度实在使人吃惊”。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人仇建都,由踢小足球逐渐成名,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安体育学院执教。
3 陇海铁路通车至洛阳,陇海铁路工人足球队成立
据资料记载,陇海铁路最先修建的是开封至洛阳段,当时称汴洛铁路。汴洛铁路于1905年6月开始修建,全长184公里,1910年正式通车。
陇海铁路通车到洛阳后,在洛阳成立了陇海铁路工人足球队,还有一个“很不像样”的足球场。就在这个场地上,陇海铁路工人足球队经常练球,开展足球比赛。当时,这支球队是洛阳唯一一支工人足球队,队员技术也有一定水平。
在《三十年代足球运动在洛阳》一文中,吴建业写道:“(陇海铁路工人足球队)有抢落点好、擅长连续射门,绰号为‘小钢炮’的得分手;有人擅长远射,绰号为‘轰炸机’;也有因防守能力强对方难以攻破的后卫线人物,绰号为‘坦克车’。”
陇海铁路工人足球队经常邀请平汉铁路工人足球队来洛阳进行友谊赛,还常与洛阳各中等学校球队进行比赛,对洛阳足球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 1934年,洛阳足球队勇夺省运会冠军
洛阳的足球运动发展,与洛阳第四师范学校(洛阳师范学院前身,记者注)、洛阳第八中学、洛阳明德中学等学校的足球教育开展,是密不可分的。
吴建业回忆,“(当时)上体育课实质上也是踢球课,除足球之外,别的器材一无所有。”其中,明德中学的足球教育较有代表性。
明德中学是洛阳创建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它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刚开始校址在城内三官庙,后迁至老城东南隅文庙内。明德中学新建时系一所初级中学,规模不大,三个年级三个班,没有几名学生,到1932年又招收两个班,加上一个春季班,整个学校也就6个班级。
在学生们的回忆中,明德中学的足球运动全省闻名,“有班足球队和校足球队”,体育教师马子纪、赵巨川都是足球名将,其中赵巨川还是省足球队的守门员,经常随球队与外队进行比赛,有时也到学生球队中踢球。此外,当时的国脚王之宣,“挂靴”后住在老城寿春街老宅,没事儿常到明德中学教学生踢球。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省也曾举行过省运会和球类比赛,代表洛阳地区的足球队多是由几所中等学校的球员组成,其中以明德中学足球队队员为主,在比赛中多次夺魁。
1934年,在开封举行的省运会上,洛阳足球队力挫群雄,再次登上冠军宝座。在比赛中,明德中学学生王钧踢中卫,他“皮肤黝黑,体格健壮,技术全面,被誉为‘黑铁塔’,是难以突破的一道后卫线”。
纵观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洛阳足球运动,洛阳晚报记者发现,洛阳足球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国足”王之宣。
王兼三在《忆二十年代洛阳的足球运动》中,不无惋惜地谈道:“其(王之宣)球艺之卓绝,早已闻名遐迩,但多知其名而不见其人,却未目睹其精湛球技,实为遗憾!”
好在吴建业有幸目睹了王之宣的一次公开表演赛,并在《三十年代足球运动在洛阳》一文中详细记录下来,在这次公开表演赛中,王之宣的精湛球技赚足了眼球,被观众誉为“足球魔术家”。(见习记者 余子愚 文/图)